四度整改地名 滅共同記憶

四度整改地名 滅共同記憶

中共建政70年來,政治運動一場接一場,整改地名亦進行了四輪,而由道路、小區名稱承載的民俗文化、民族共同記憶難免因此消失。

中共建政之初,為配合改朝換代,不少地名、街道名被整改。如今各城市常見的「人民路」、「建設路」、「解放路」、「光明路」就是當時的產物。舊上海「十里洋場」,有不少外國租界,地名帶有封建及殖民地色彩,因此成為整改重點目標。若非老上海,大概不會知道今日的衡山路曾為「貝當路」,淮海中路的前身則是「霞飛路」,而延安東路則是由「愛多亞路」轉變而來。

「文質彬彬」變「要武」

最大規模的改名運動發生於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有位女生在天安門城樓為毛澤東戴上「紅衞兵」的紅袖章,毛問她名字,她回答說自己叫宋彬彬(中共元老宋任窮之女),是「文質彬彬的彬」,毛主席說,「要武」嘛。宋彬彬因此以「宋要武」為名發表文章,從此各地紛紛效法,一時間,改名「保東」、「衞東」、「向東」、「永革」等不下數萬,以示對毛澤東的忠誠及對文化大革命的認同。前乒乓球國手之中,有一位叫「馬文革」,而有位叫「鄧文革」的女人後來蜚聲國際,她就是澳洲傳媒大亨梅鐸的前妻鄧文迪。

大使館街路改「反帝路」

在一片「搗毀舊世界,建設新乾坤」的口號中,道路名稱同樣要「革命」。北京長安街易名「東方紅大街」,外國大使館雲集的東交民巷改作「反帝路」,協和醫院變成「反帝醫院」,頤和園由「首都人民公園」替代。很多人未必知道的是,廣州的《羊城晚報》曾易名《紅衞報》,而西藏達賴喇嘛的夏宮羅布林卡,改名「人民公園」。還有,廈門市曾為鄭成功抗清及收復荷蘭人佔領的台灣的基地,當地有思明區、思明路,寓意「思念明朝」,文革期間分別改名「向陽區」及「紅衞兵路」,思明小學則改作「前衞小學」。

1976年文革結束後,一切都要撥亂反正,文革氣息濃厚的地名、街道名亦大都恢復舊觀。然而,一晃50多年後地的今天,全國再次抵制崇洋媚外的改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