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指標 慰藉無力移民中產

品味指標 慰藉無力移民中產

1990年代,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主導中國內地住房改革,計劃經濟時代的福利分房制度隨之結束。房地產走向商業化,中國人住宅也由千篇一律的灰色火柴盒子式公寓(又稱「赫魯曉夫大樓」),迅速多樣化起來。建築商在樓盤名稱方面標新立異,迎合國人對西方生活模式的嚮往,求洋、求大、求國際化以顯示「高尚」、「高檔」,有些直接用英文命名,而許多城市都有的所謂蘇豪區,自然是模仿了英國的SOHO區。

西式住宅成生活品味

改革開放後,一群人先富起來,「住美國房子,娶日本妻子,請中國廚子」是其人生理想,而寬敞明亮配備花園的西式住宅放在生活品位的首位。有網民調侃,環遊世界不必出國,只要在附近小區走一圈就行:上午在隔壁小區「巴黎陽光」散步,中午到爸媽家「東方威尼斯」小休,晚餐於朋友家「加州北巷」,酒足飯飽,悠悠然回自家「帝王花園」就寢。

有外國傳媒打開中國地圖軟件,輸入「香榭麗舍」四字,數以百計的坐標立即彈出,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都是中國境內的生活小區或者商店,而真正的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卻難尋蹤影。「山寨版」蓋過「本宗」,既反映中國人對西方生活品味的追求,更是支持中國改革開放、擁抱世界夢想的體現,而對那些無能力出國定居的中產人士而言,洋化的住宅,可以獲得某種心靈慰藉。

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杭州,更有一個小區因「山寨了整個巴黎」而走紅網絡,從「艾菲爾鐵塔」到「凡爾賽宮」,一應俱全,而「羅浮宮」及宮中名畫「蒙娜麗莎」自是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