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原為今年全球最大型新股的啤酒生產商百威亞太,於上周六煞停在港上市計劃,令市場震驚。有認購頂頭槌飛者,孖展7日蝕息逾百萬元。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昨日表示,將檢討新股發售機制,會研究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看齊,毋須提早真金白銀「落飛」的可行性。
新股上市,分為公開發售及國際配售兩部份。透過國際配售認購的投資者,只須作口頭承諾認購,直至分配後才付錢。至於透過公開發售認購的投資者,則須於招股期截止前,真金白銀「落飛」,鎖死資金最少7日。
李小加指,正研究縮短新股結算周期,由現時定價與上市最少相隔5個交易日,即T+5,縮短至定價翌日上市,即T+1。他稱改革是希望令散戶跟機構投資者一樣,毋須太早投放資金,但就要先處理目前散戶優先的問題。
對於百威亞太的上市計劃胎死腹中,李小加感到失望,但尊重其選擇,並希望類似的大型IPO未來能來港上市。被問到會否影響阿里巴巴來港上市,他就指香港見慣「大世面」,百威亞太是個別事件,與香港整體IPO市場沒有直接關係,強調下半年潛在新股數量強勁。
耀才:新股擱置上市應賠息
耀才證券(1428)昨晚發公開信,批評現時上市機制存在漏洞,未能完全保障一眾投資者利益,冀港交所能盡快修改上市條例;同時又要求,如再有擬上市公司擱置上市,該公司必須賠償投資者已支付的孖展利息。
另外,彭博引述消息人士稱,原本是次協助百威亞太上市的顧問,可以分享集資額約2%作佣金收入,而作為牽頭行兼聯席保薦人的摩通和大摩,可攤分當中約70%。按是次公開招股集資高達760億元,加上潛在的激勵金計算,料兩大顧問因百威亞太上市計劃的失敗,將失去高達1.4億至1.7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