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地名整改之風,會不會越過羅湖橋,吹到香港來?目前來看不會,但長遠而言未必。在內地當局眼中,說到地名「崇洋媚外」,沒有任何地方比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更加誇張,更加過份了。
隨處可見英相關名字
香港回歸後五十年不變,富於殖民地色彩的地名當然也不變,以歷任港督命名的街道、地標不少,最著名的景點有維多利亞公園、維多利亞港,最多人行的山徑是麥理浩徑、衞奕信徑,港島最長的街道是英皇道,英皇書院則是香港最有名的學校之一。回歸後,除了港督府改稱「禮賓府」,英國旗改為五星紅旗,其他的都沒有變。
對於遍佈香港的殖民地色彩,中國官方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看法。全國政協前主席李瑞環當年發表的「舊茶壺」論最為典型,他說了一個故事,有人出賣紫砂茶壺,談好了價錢,因擔心茶壺裏面的茶垢太多,就將它徹底清理了一遍,不料買主見到茶壺「煥然一新」就不想買了,因為其最看重的就是原色原味。李瑞環這番言論有的放矢,就是回應香港應該更換地名等建議。
然而,近年隨着本土派、歸英派、港獨思潮的興起,尤其是示威隊伍中不時出現港英旗幟,中央已失去了對港政策的寬容,認為港人至今戀英戀舊,就是沒有「去殖民地化」的緣故。前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曾在出席公開場合時,批評港獨思潮如病毒蔓延,並認為香港的問題是「兩化」:由於沒有「去殖民地化」,結果導致了「去中國化」。
內地鷹派領軍人物的軍方將領金一南、徐焰等,亦將香港回歸但人心遲遲無法回歸的現象,歸咎於未能完成「去殖民地化」,他們對香港仍保留維多利亞、英皇等地名感到不可思議及憤怒,認為這些地名應該整改,才能迎接習近平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