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人誌:追尋狐獴 學懂擁抱 溫芳玲

蘋人誌:
追尋狐獴 學懂擁抱 溫芳玲

溫芳玲,生於台灣,被稱為「狐獴媽媽」,在這個稱號之前,她曾是一位事業女強人,24歲開設廣告工作室,一手掌握三星在台灣所有廣告策略與發稿權,每月收入超過百萬元台幣,更擁有三部名貴靚車。

不過這一切,在溫芳玲37歲時,出現巨大轉變。當時三星駐台高層人事調動,她失去了最大的廣告客戶,事業挫敗,同時與母親、女兒關係又持續緊張,再加上身體病痛,她的人生陷入空前低潮。在不經意間,一隻狐獴哥哥捨命從鷹爪下搶救狐獴弟弟的片段,觸動她內心最深處的痛,哭得淚如雨下的她,不懂究竟是甚麼樣的愛,讓狐獴哥哥如此奮不顧身?自此她走上探索狐獴之路。
撰文:蔡百蕙

溫芳玲坦言,從小到大是個家庭觀念淡薄的人,不知道如何與父母、女兒相處。「我是透過狐獴才了解愛。」

溫芳玲母親是日本名門之後,有一次去台灣時生病入院,認識了溫芳玲的爸爸。「爸爸出身於貧困的新竹客家家庭,當時跟在醫院院長身邊學習,看到這個日本女生沒人照顧,便常送飯給她」。溫芳玲媽媽出院後,「爸爸經常騎車載媽媽去玩,後來媽媽就沒回去(日本)了。」

與父母疏離 隨意搵人嫁

這段在患難中滋生的愛情,卻因為雙方家庭背景差異太大,產生微妙變化。溫芳玲說,媽媽嫁入溫家後,好像跟日本親戚斷了音訊,婚後沒多久,姊姊出生,一年後,媽媽發現又懷孕,她一方面要照顧姊姊,又要幫爸爸照顧藥房,還在適應婚姻生活的媽媽,並不想要這個小孩,「媽媽兩度吃墮胎藥,寶寶還是存活下來,而這個孩子就是我。」

溫芳玲本來就是不受期待的女兒,母親刻意疏遠忽略她,父親只好把她送回老家新竹關西,由嫲嫲照顧。但她跟父親也不親。她說,「父親5歲時就被要求去照顧得肺癆的爺爺,每天走路來回四個小時,中間還要穿過一段山路」,溫芳玲認為,對一個五歲孩子來講,那會是多大的恐懼?所以她的爸爸怎麼會知道愛呢?

無法處理家人感情的溫芳玲,婚姻更是一團亂。她當初只為了和前男友鬥氣,要在半年內嫁人,竟在公司先後問了兩位工程師要不要跟她結婚,當被二人拒絕之後,她又再找了一位大她七歲的人,就真的在三個月內嫁人,「他是外商公司副總,外表光鮮亮麗,結婚了才發現問題重重。」

30歲那年,溫芳玲結束七年婚姻,女兒跟着她,但當時事業正起飛,女兒只好由傭人照顧,「以前跟她講話時,她會躲在傭人後面看我」。女兒小時候就會打高爾夫球、馬術和畫畫,因為溫芳玲也只會用金錢來填滿與女兒相處的時光。

溫芳玲在2008年嘗試申請加入劍橋大學的狐獴研究計劃義工,無奈因為沒有動物學專業資格,以及超過28歲等理由,一再被拒,後來她和一群跨國狐獴研究人士,不斷進行申請後,該計劃破例新增為期16天的「狐獴之友(Friends Visit)」項目,讓他們得以加入團隊近距離觀察狐獴。

溫芳玲從狐獴身上學懂愛,成功修補與母親(右)、女兒(左)的感情裂縫。

南非歸來 與媽媽破冰

臨出發前,溫芳玲卻發現身體免疫系統出問題,併發原田氏症,嚴重影響視力,這一次的耽擱,到2011年她才得以前進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的狐獴棲息地。

深入沙漠觀察狐獴非常辛苦。日間高溫逼人,晚上卻降到零度,溫芳玲每天清早5時摸黑出門,守在狐獴洞穴外等牠們出動,身高160cm、體重不到55kg的溫芳玲,身上要揹兩部單眼相機、兩部攝影機及腳架,加起來近10kg的裝備,溫芳玲就這樣一路扛着,並且一走就是10小時以上。但是她不以為苦,一去再去,四年內去了五次,把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的春夏秋冬都體驗過了。

溫芳玲看到的第一隻狐獴叫Ella,Ella是家族領袖,懷孕了仍站崗當衞兵,有小狐獴爬出洞穴後,就將Ella姊姊抱住,溫芳玲看到這個畫面又哭了,把身旁同行的研究人員嚇到,以為她是看到狐獴太感動,還安慰她說沒關係,還有很多天可看。「他們不曉得我哭是因為我從來不知道這些動作,透過狐獴,我才能夠了解甚麼是爸爸的角色?甚麼是媽媽的角色?兄弟姊妹又是怎麼相處的。」

狐獴是全世界最愛擁抱的動物,溫芳玲說,牠們一天有三次擁抱時刻,第一次是早上一起床,全家就會互相擁抱;第二次是中午時分,因為天氣熱,狐獴媽媽會率領大家在樹蔭下,享受一至兩小時的家庭時光,彼此玩耍、擁抱;第三次則是傍晚覓食結束後,回到洞穴的集體大擁抱,「那是最漂亮的時刻」。除了一天三次擁抱,小狐獴走累了,哥哥姊姊也會把牠叼起來走,甚至有狐獴走累了,另一隻會伸手出去搭肩膀拍肩,「牠們情感流通很透明,絲毫無任何隱藏。」

第一次到南非觀察狐獴,溫芳玲在16天內拍了逾萬張照片。當她回到家的那一天,媽媽替她開門,一見到母親,溫芳玲不禁高聲大喊:「媽媽,我回來了!」然後鼓起勇氣,給了媽媽一個熱烈的狐獴抱抱。「之前的42年裏,我跟母親的肢體是零互動」,結果,被狐獴激出的這一抱,讓母親嚇到,反把她推開。但一轉身,溫芳玲發現,母親偷偷擦着眼淚,「我何等感謝,第一趟的狐獴之旅,居然是我跟媽媽破冰的開始。

「透過這些動物,我才了解如何去愛我的母親。」溫芳玲說,過去我對母親只有怨,感情失敗怪她、亂嫁人不攔阻也怪她,「把很多人生挫折,都歸咎在母親身上。」從狐獴身上看到了強大的愛與緊密的家庭結構,她的心終於得到了治癒。

接下來,溫芳玲也開始練習,天天給女兒擁抱和親吻,「我觀察狐獴也學到怎麼帶小孩,『只有兩個字就是陪伴』,狐獴媽媽陪孩子的時間太多了,光這點就值得人類學習。」

第一次看狐獴就被啟發了愛的能量,溫芳玲因此寫了第一本書《遇見狐獴學會愛》,她笑說,第一次去看太感動,把書寫得有點悲情。後來溫芳玲一去再去,兩年後再出版《跟著狐獴站起來》的短篇圖文勵志書。至今她總共收藏超過五萬張狐獴照片,8,000多隻狐獴影像,是全世界收藏最多狐獴資料的人,也是第一位華人狐獴攝影師。

溫芳玲指狐獴跟人類家庭結構相似,是一夫一妻,以家族為單位的母系社會,媽媽負責發號施令和懷孕,爸爸則是衞兵長,兄弟姊妹彼此分工,覓食和訓練小狐獴。而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隻叫Maryline的母狐獴,牠是溫芳玲於2012年觀察的吉兒幫家族中的姊姊,「吉兒幫家族只有五隻大狐獴,食物缺乏,Maryline得要拚命去覓食,還要兼做保鑣跟訓練寶寶。」那時已有10個多月沒有下雨,Maryline跑了非常遠去覓食,「通常沒有旱災的話,只要挖掘10至15次,就有一至兩次會找到食物,碰到旱災,就要花兩倍力氣去挖,才能獲得一半的食物。」

狐獴最愛抱抱,一日要攬三次,包括入夜前的全家大擁抱。

牠碰到的地方都開出花朵

有一天,溫芳玲早上7點多就跟着Maryline出動覓食,到了快10點,牠才終於挖到一條白色幼蟲,溫芳玲一直跟着牠,看Maryline穿過許多矮灌木叢及牛群地盤,口中叼食物大概跑了一公里的路程,回來餵寶寶吃,一隻成年狐獴的身高僅約25至30cm,「牠是我看過叼最遠的一個。」由於其他沒吃到的寶寶會不斷發出求食聲,Maryline就會一直跑出去覓食,帶回來給弟妹們吃。溫芳玲觀察到,Maryline對弟妹的餵食量是第一名。

2014年Maryline去世,溫芳玲感傷之餘,提筆為Maryline作畫,畫中的Maryline不再身處沙漠,而是在一片開滿花的綠色草原,她解釋,狐獴是棲息在一個不會開花的沙漠地方,「但因為在Maryline身上看到太多的愛,想讓牠碰到的地方都開出花朵。」

從狐獴身上學到愛的溫芳玲,決定分享狐獴的愛和精神。這些年來,她積極到學校和監獄演講,估計超過100場,「當我知道甚麼是愛,就要把愛再分享出去。」她特別重視前往少年輔育院演講,因為裏面多數的小孩,與原生家庭的關係都很差,「我就會跟大家表明,我也不喜歡我的原生家庭,但儘管如此,不要去抱怨,這是有機會扭轉的」,溫芳玲會告訴少年輔育院的孩子們,「先把心裏的愛找回來,才有能力去愛。」

2015年,溫芳玲無意間看到一隻骨瘦如柴的北極熊媽媽,用盡最後力氣把公熊趕走、保護小熊的影片,又讓她熱血沸騰,就跑到近北極圈的加拿大邱吉爾鎮,深入瓦布斯克國家公園看北極熊。

此時,溫芳玲發現自己罹患乳癌,5月開始接受治療,9月去報名,11月就出發。主診醫生問她去了會不會快樂,她回答會,就讓她去了。隔年,溫芳玲再次前進瓦布斯克國家公園看北極熊,更明顯觀察到,氣候暖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一個時間去,前一年是零下30℃,這一年只有零下3℃至7℃。」

說來神奇,溫芳玲當初抱病去看北極熊,除了乳癌,膝蓋和腰因長期服用類固醇,導致骨鬆,身上的重裝備讓她走路很辛苦,但2016年再去時,乳癌病情相對穩定不少,膝蓋和腰竟好了很多。

對抗過種種病魔的溫芳玲說:「我覺得喜樂的心就是良藥,當你的心裏有平安跟喜樂,病痛會好起來。」

廣告界出身的溫芳玲,創作了各式狐獴產品。陳國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