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外交困之下,中國第二季經濟增速降至6.2%,是1992年以來的27年最低水平。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GDP增長放緩乘機「抽水」,昨日在Twitter指有數以千計公司離開中國,以避開關稅,令中國更迫切與美國達成協議。有分析師指內地經濟已差不多到底線,至於GDP增長會否「破六」,就要視乎中美貿易談判等因素而定。
記者:黃尹華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佈,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5.0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可比價格計算,按年增長6.3%。分季度看,第二季GDP按年增長6.2%,較上季放緩0.2個百分點,但符合市場預期。6月工業、投資和消費表現遠超預期,其中工業增加值增6.3%,遠高於預期的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9.8%,亦高於預期的8.3%。
預計今年不會「破六」
星展銀行(香港)投資總監辦公室(北亞區)高級投資策略師李振豪表示,中國第二季經濟數據符合該行預期,並相信內地經濟「差不多到底線,再落空間不大」。他續指,若果中美全面開戰,美國對中國貨品全面徵收關稅,下半年最壞情況是中國GDP可能只有5%,人民幣亦有機會見8算。惟他表示,出現此情況的機會只有約三成。
香港廠商會副會長黃家和表示,雖然中國經濟近年放緩,但預計今年不會跌低於6%,因為即使跌0.1%,也會使整體經濟,包括就業、市場發展等各方面牽連甚大,而在內地政府推出各項措施下,相信「保喺6.3%應該冇問題」。
他指內地GDP數據也會影響本港經濟,餐飲和零售業務首當其衝,因為6月和7月的內地與海外遊客數字已減少,所以中小型企業在沒有支持下「幾頭赤」,但認為內需市場仍存在,希望更多香港品牌考慮到內地發展,「香港品牌畀內地市民有一定信心,係優質嘅標誌」,不止大灣區市場,亦可考慮華中以至長三角等地發展。
廠商會會董、創立「EDO Pack」品牌的僑豐行行政總裁黃偉鴻表示,在中美貿易磨擦的背景下,會對內地企業投資有一定的影響,使整體經濟進一步下跌,對生產和零售的影響亦會慢慢浮現。他又指,很多廠家在中美貿易戰下,選擇遷移廠房至外地,在轉移過程中會將部份經濟轉移,並透露公司目前以香港和內地市場為主,美國佔少數,未來會將供應的國家和產品種類擴闊,以平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