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管理外滙基金學者倡增另類投資

余管理外滙基金
學者倡增另類投資

【本報訊】被外界視為接班大熱的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與舵手陳德霖仍任副手時一樣,多年來亦負責外滙基金儲備管理。不過面對全球低息衝擊,傳統投資回報微薄,基金自2009年起透過投放海外房地產及私募基金等「長期增長組合」(又稱另類投資),稍稍「補飛」,撐起基金回報。

有學者建議,在外滙基金充裕並風險可控下,可研究調升組合上限爭取更佳回報;不過亦有意見指,中美貿易戰仍未偃旗息鼓,地緣風險隨時有變,對沖基金又常隔空叫陣挑戰聯滙,「一動不如一靜」,且聯滙機制下基金須持大量美元及高流動性資產作後盾,難大舉向獅城淡馬錫模式邁進,惟中長線未嘗不可開放探討。

去年底外滙基金整體投資回報率僅0.3%,由1994至2018年度計,基金複合年度投資回報率為4.7%;另類投資自2009年開展以來,內部回報年率高達12.9%。

美國克林信大學副教授徐家健表示,外滙基金規模充裕,從長線投資角度看,「(提高另類投資比重)嘅研究係講得過去……最緊要條件set得清晰,多啲透明度。」他明白現階段外圍環境不穩,在中美談判重上軌道前,「一動不如一靜,但呢樣嘢係可以討論。」目前外滙基金主要投資極低息的高流通資產,隨着基金累計盈餘越來越多,把支撐聯滙穩定以外「凸出嚟」部份作更佳投資,3、5、7年後結果會有天壤之別,「樂見市場作出討論」。

馮孝忠:不應只追逐回報

資深銀行家馮孝忠則認為,外滙基金不是單追逐投資回報、頻密買賣獲利的主動型基金,目標是「貨幣體制穩定優於爭取回報」;他覺得毋須改動或優化長期增長組合上限,因私募基金或基建投資鎖死資金期較長,回報高通常以失去流動性作交換;像近期有對沖基金發放外滙基金不夠支撐聯滙論,雖然證明市場力量好細,但外滙基金作為保衛聯滙後盾,「防守能力及安全系數非常重要」。

不過,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稱,長期增長組合「表現做得幾好應該加大啲」,按目前規定有關組合上限為外滙基金累計盈餘總額1/3,等於外滙基金總資產約5%,他建議可提升上限至總資產佔比10至15%,即接近累計盈餘最多五成,相信屆時風險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