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晚游泳的魚 - 楊靜

一天到晚游泳的魚 - 楊靜

兩條金魚生活在小小魚缸裏,從東游到西,再游回來。藝術家周姜杉在魚缸前架好攝像機,用實時監控系統跟蹤魚的動態。在最後的影像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兩條魚某一個時刻游動的速度,以及截至到那時它們游過的距離。定睛看,方寸之間其實也游了很遠,速度一點不慢,只是哪裏也沒去罷了。這湧動的、盲頭蒼蠅式的能量,最近也在首爾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上看到過。那是曹斐在兩個面積不大的立方柱上,分別放置一個掃地機器人,扁平的機器人在高台上高速運轉,來回打轉,始終不會跌落,但也去不到哪裏,彼此之間永不相交。藝術家不無諷刺地寫,這大概是當代中國人的生存狀態。

而周姜杉關注的是網絡時代大部分地球人的生活狀態,作品的另一層是通過算法不斷擷取新聞標題──來自BBC的千奇百怪的題目:《凱特王妃靚照出街》、《歐盟頭痛安全隱患》、《谷歌為YouTube提供版權支持》,然後在魚頭上生成對話氣泡,魚兒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新聞標題,你一言我一語,天下大事盡在魚口。

他的另一件作品則在監控俗稱鼠兒草的植物,因為基因鏈簡單,鼠兒草生長過程迅速,常被用作進行太空實驗,監測植物在非地表環境的生長狀況。周姜杉把鼠兒草放在密封透明氣罩裏,再次用算法和裝置將物理環境與網絡新聞連結,每當新聞標題更新,罩內的光照、氣溫、濕度就會自動調節成新聞事發地點──加州、東京、香港,只要出現在標題裏,就會被模擬在封罩內。今天我們通過信息接觸千山萬水,就像植物通過感官熟悉外部環境。

第一眼看去這些都是辛酸諷刺,但藝術家本人卻有不同意見:「如果生活就是這樣的環境,也許我們可以學着慶祝它、利用它。」這是新一代的方式,既然擁有實現的可能,就盡情利用,不再拘泥虛擬和現實哪個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