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NBA的金錢世界與實力平衡 - 喬靖夫

MONDAY:NBA的金錢世界與實力平衡 - 喬靖夫

夏季的NBA繼續爆出重磅交易,雷霆在無法挽留保羅佐治(Paul George、圖)之後,大家都預期將大規模拆散重建,果然上周就將多年的子弟忠臣韋斯卜克(Russell Westbrook)都交易了出去,將在火箭隊與夏登(James Harden)「雙MVP」聯手,而雷霆就吃下老將明星基斯保羅(Chris Paul)的巨額合約。

基斯保羅上季在火箭以年薪接近4,000萬美金續下頂薪合約,因此影響到球隊的薪酬空間,令火箭後備力量有所削弱,當時就受到不少球迷批評,如今被火箭放棄就引來更多人翻舊賬,譏笑他選擇把金錢置於奪冠之上。不過我在網上看到有球迷提出一個角度頗有意思:CP3同時是球員工會主席,留隊續頂薪是當榜樣,如果身為主席自己也減薪,而不盡用辛苦談判得來的球員權益,立場上會有矛盾。這說法令我想到,有時我們確實需要從不同角度去看一件事。

其實球迷的立場往往自相矛盾,自己卻不察覺。好像這個月發生許多令人驚喜的球星交易後,出現了湖人、快艇等新強權,很多球迷都拍手歡呼,認為終於令聯盟實力比較平衡,出現多元競爭,不再如之前勇士般牌面實力過度超班,但同時當一些球星拿盡薪酬,不願自動減薪時,又被同一批球迷批評貪錢,不肯為勝利而犧牲。

事實上NBA球隊設置薪酬上限、超過就要付豪華稅的制度,還有球星續約留在原隊可拿更豐厚合約的機制,正正就是以金錢為誘因,去盡量保持聯盟各隊的實力平衡,令球星不容易過於集合在一起。減薪只是跳過制度的做法,不是一種常例或者義務,也打破球隊間的力量均衡。球迷到底希望有個怎樣的NBA呢?首先應該想清楚。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