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老夫妻麵檔 鰈情深

【飲食男女】老夫妻麵檔 鰈情深

位於香港島南面的香港仔,是個避風港,有數百戶漁民過着傳統水上人的生活,瀰漫港地昔日漁村情懷。港人固然有一番緬懷之情,對於長居於此地的袁氏一家,同樣有着深厚情感。

他們在此地留下了數之不盡的成長印記,在這裏含辛茹苦養育了兩個女兒成人,親力親為車仔麵店生意,流下不少汗水,點滴在心頭。

原來,車仔麵店最初並非由夫妻倆開店創立的。袁生解釋:「在四十多年前便已經開店,最初不是由我開辦的,而是我好友打算撒手不做,便讓了給我來做。二十多年前方才接手。一直都是我們兩公婆打理,一家人共同度過一些患難與風浪。」

昌哥表示得到客人欣賞他的咖喱,是十分高興的事。

豬手、豬腸及豬皮製作不難,但十分費時。

牛腩及豬紅都用昌哥的秘製醬汁炆煮,十分惹味。

一波三折

在前期,麵店便已有不俗的人流,袁生當時認為這樣可確保生意暢旺,接手經營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可惜,人算總不如天算,接手沒多久,石排灣村要進行舊屋拆卸及重建,一拆一建花上六年時間。而且,一九九八年學校開始不允許學生出外用膳,這樣使得淡薄的生意雪上加霜,人流頓時失去了三分之二。對於一間屋邨小小麵店而言,單單靠餘下三分之一的生意額怎能夠維持一整個家庭的生計?袁生為口奔馳惟有在夜間工作,「我晚上自己出去打工。考慮過好不好放棄麵店生意,不過回頭細想,又好像很可惜。就像打麻雀一樣,不可能每一次食糊,但總有機會輪到你食糊,只是或遲或早的問題。」

想必打麻雀是袁生的一大興趣,從「四方城」中,竟也悟出了立身處世的哲理。袁太在旁感嘆道:「等了足足十年,終於起好樓。」是喜樂也是哀愁,苦候漫長歲月終於捱出頭來,但卻油然生起了與良辰美景相逢恨晚的無奈。待公屋、居屋都相繼竣工之後,人流開始增加,生意亦漸入佳境,苦苦的守候終於得到回報,現在的日子都好過了。回首往昔,似是凝望眼前的一縷輕煙,彷彿觸手可及,轉眼間,卻又不見形影。

做車仔麵最重要是選擇多,看明檔就知道。

炸雲吞餡料比較少,重點在於外皮夠薄脆。

炸雲吞是小店招牌。

粗菜精做

往昔,普羅大眾稱呼車仔麵為「嗱喳麵」,名字雖然難登大雅之堂,卻絲毫沒有歧視成份,饕餮食客無不食指大動垂涎三尺,這就是舌尖上平民百姓的滋味。很簡單,很純粹,幾乎甚麼食材也成,只要喜歡便加添於碗中,豐豐富富的一碗麵,不僅滿足了視覺享受,同時填滿口腹的空虛。袁生憶述:「以前嗱喳麵價錢很便宜,在我小時候的年代一碗只賣兩毫子。一樣米養百樣人,平民百姓食飯各有所好,即使同一類食物,有些人很愛食,有些人卻全然不會接受,有些人對車仔麵有抗拒,覺得車仔麵骯髒,不合乎衞生,像以前街邊賣的垃圾一樣。但是,現在的一定以乾淨為主,不可以讓人客看到髒兮兮,除了碗筷,我也會去拉好桌椅,抹得一乾二淨,別家餐廳大多數都不會抹桌椅,我們會清潔好才招呼客人來坐。」一般而言,袁氏夫婦七點左右便回來店舖備菜,「首先開爐煲湯,用新鮮豬骨來煲,熬湯的過程需時頗長,一般要花上八個小時。」

「我們對食是挑剔的,特別是太太。」袁生笑言。店內最便宜約二十元一碗車仔麵,驟眼看似簡單普通,材料卻毫不欺場。豬腸粉腸豬膶,由漁光邨街市內的肉枱供應,豬腸簡單以沙薑八角生抽滷製,夠鮮爽;粉腸豬膶簡單灼熟,前者脆粉,後者起沙。

另外不能不提惹味醬料,自家炒的辣椒油,油夠香且沒有添加防腐劑,以及特別受女學生歡迎的咖喱汁,「客人如要求要加醬,我就為他們添加。咖喱有人欣賞,就說明咖喱有水準。」除一般配料,還有不少特別款式,蝦子柚皮,以廣西柚製成,質地綿密,不少街坊專誠來吃或買來加餸。此外,更有越式生牛河、咖喱什錦麵、自家包製的雲吞,同樣只賣二十、三十元,非常大眾化的價錢,難怪深受街坊青睞。

滷水豬大腸已經刮去肥膏。

昌嫂邊抹汗邊表示夏天是最辛苦的日子。

昌哥為人風趣,最愛開玩笑。

如數家珍

車仔麵最重要是甚麼?對食很有要求的袁生說起店內菜式如數家珍,「當然是菜式要夠多,我們提供形形色色的選擇,牛腩、豬腸、魷魚、牛柏葉、魚蛋、豬皮、蘿蔔等。現今的車仔麵與過往是有不同的,款式更多,用料更好。我們的招牌菜是炸雲吞,雲吞較為複雜,因為現在沒有新鮮蝦,惟有用急凍蝦,先用鹼水鬆開,讓蝦肉爽身。我們用上新鮮豬肉、鹽糖、胡椒粉、辣椒醬、芝麻粉、大地魚粉,要用手把蝦推到起膠。雪藏的南乳豬手裏面的血水都很髒,一定要清理乾淨。 先要將豬手汆水, 汆水解凍令豬皮爽口,再用南乳醬汁去炆,還有柱侯、果皮、薑片、蒜頭、冰糖,需時約一個小時左右,我本身喜歡食爽口一點, 可能有人客想腍一點,便最好晚一點才過來,因為放兩三個小時會更加腍。還有,豬腸來貨要先解凍汆水,再用滷水醃一醃,不用落太多材料否則蓋過肉的鮮味,我們要留下豬腸本身的味道,要控制好火候,不要煮到太腍。」

夫妻共事數十載,甚有默契。

年輕食客原來已光顧十多年。

湯底用豬骨熬製八小時,真材實料。

鄰里情誼

世界每分每秒都在變動,袁生察覺到經營麵店今時不如往日。「貨物貴了,人工貴了。做街市生意又不可以賣得太貴,一定要做街坊價錢, 不可以說很高級,但一定不會說是下價。最重要,我覺得不是廉不廉價的問題,是合不合口味的問題。就算不用錢我請你食真正垃圾麵,你會不會食?」

袁生讓人啼笑皆非的一個問號,卻也帶來了一些反思。過得自己過得人──乃袁生經營麵食的宗旨,如果連自己都食不下嚥怎可以招待客人,身為廚師自己亦感到丟臉。小小麵店聯繫了鄰里之情,交錯着彼此不一樣的生活節奏,「其實,不一定全靠食材,因為這樣沒感情的。我們做街坊客,起碼都15年以上。」其中一位在香港仔住了至少五十年的老街坊,亦是麵店的座上客,「老闆還是老樣子,我走近他就知道我想要吃甚麼。最愛魷魚、豬皮、牛柏葉,坦白說,兒女都不准我食這些東西,因為膽固醇高。等一下我走回家便一邊行,一邊食。 」不僅老一輩,年輕人亦吃得津津有味,「他開店多久,我就吃多久。從三、四歲開始便在這裏吃麵,覺得好滋味。因為現在上班,有時不在香港,每次回來都要回味一番。在外面食的那些車仔麵很濃味,但這裏的不會像別家的,食完口渴要不停喝水。」

客人多是街坊或學生。

情懷未變

天然居麵食在香港仔開業近四十年,袁氏也接手了二十多年。袁生在十七歲時認識了太太,當時袁太是一名收銀員,袁生經營油雞檔生意。如今,袁生已屆耳順之年,春去秋來不過彈指一揮間,彷彿一晃眼便度過六十載。歲月留不住,深情仍未冷,袁生認為夫妻倆多年來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彼此培養了一點默契,「吵架一定在所難免,都是一些瑣碎事,為甚麼不先做這些,不先做那些,太太有時會投訴:『你煮牛腩再煮腍一點啦,婆婆如何食呀?』我就立刻再煮腍一點。大家互相遷就幾十年就很快過。」袁太賢慧明白丈夫工作很辛苦,忍受很熱的溫度,她莞爾道:「他做老公很不錯。」

他們抱持「有得做就繼續做」的心態,認為一旦不工作便周身病痛,不是腳痛,便是手痛。原來,麵店在年初不幸遇上火災,被迫休息一段日子。不幸中之大幸,他們意外地獲得五個半月悠長假期,袁生形容:「去旅行去食去玩,肥了廿幾磅。」袁生希望經營麵店終老,「我們這種年紀有活動就比退休好,總之能做多久就多久,做了廿多年這工作都要做到終老,算是捱過人生。」●

天然居麵食
地址:香港仔漁光道街市5樓3號舖
電話:9752 6664
營業時間:7am-3pm

撰文:文朗琛
攝影:胡浩賢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