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文.樂】何韻詩在聯合國未有說的話

【娛.文.樂】何韻詩在聯合國未有說的話

她的黑衣身影已是立場。只見她發言,被打斷,再發言,才兩分鐘,已是香港藝人「壯舉」──何韻詩以歌手及社運姿態,在日內瓦走上國際舞台,英語說得急促,卻是香港實踐民主的一闋歌;歌聲縱不激盪,已足夠震懾一、兩個與會成員。

藝人政治表態,早是常事,不過走入聯合國人權會議,倒是先例;而阿詩要說的,當然是「反送中」而來,香港民主與人權受到打擊,以至警方暴力事件,也提出回歸後普選無望,議員被逐出立會與書店負責人被押至內地,都見民主進程受阻。

這是積累廿載的反撲,以公告世界,香港岌岌可危。然則,阿詩是否已把話說完,抑或欲言又止?

對,時間所限,阿詩未有說的,正是撕裂。

這不純粹是社會撕裂,而是連娛樂文化,也成了史無前例的災區。

就看這兩星期,譚詠麟撐警之後的對立矛盾,阿詩早亦批評「同行前輩」雙重標準,已是明顯不過的圈中撕裂。這不是單一事件,因為早在2014年雨傘運動,娛樂圈就成了表態角力場──當然迴避表態的亦多,但最關鍵的是,藍黃陣營各據一方,更連帶被說成是得失內地市場的「指標」。相對政府於2012年強推國民教育,以及2013年否決港視發牌,其時藝人為中學生或電視台發聲,都容易歸邊;然而過去五年連帶中港政治,反而越見劍拔弩張。

畢竟來到雨傘運動與反送中的爭議,曖昧之處,是人人都可自圓其說;而娛圈難免風頭火勢,連自以為不懂政治的年長藝人,也按捺不住要上演「阿伯教子」。這是七、八十年代娛樂工業隨本土意識起飛,所不曾想到過,更不曾預見過的對立;而那個一切皆為發展的年代,「藝人團結」會是口號,更是面對國內天災人禍的集體動員,力量之大可以救中華、大匯演,總之都像豪門夜宴。

不過,那是香港娛圈不以國策為上的年代,而面對國內災禍,雖會高喊「血濃於水」,卻難免有種隔岸觀火的若即若離,團結之於平民與明星,就此一視同仁。反而2003年後,合拍片發展驟見中港電影矛盾,而政治表態更像決定了藝人能否立足「大中華」(比如周柏豪最近呼籲港人登記做選民,而即被內地封殺)……說到底,奉承與反撲,平民與明星都成了磨心,跟警察與官員無異,只是權力橫行的棋子 。

可悲在,阿詩走得老遠,僅能唱出香港瀕危闋歌,卻道不盡政權弄得「人民鬥人民」的弔詭撕裂,才是港人最痛。五年前有說,不少家庭因政事而撕裂;來到今天不同專業界別都隱含對立,娛圈只是其中一面更具象的鏡子罷了。
撰文:陳嘉銘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