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神奈川縣川崎市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導致17名師生受傷,一名小學六年級生及一名成人死亡,犯人行兇後自刎,令真相難以還原。事件在日本傳媒以及網上引來很大迴響,犯人背景和行兇動機成為網絡討論焦點,更將他稱為「無敵の人」。
2019年5月28日 川崎隨機殺人事件
川崎隨機殺人事件造成一名小學六年級生及一名三十九歲成人死亡,事發後不少家長和學生到現場拜祭。
全球曾發生不少無差別殺人事件,其中日本可算是發生率比較頻仍的國家,單是平成年代便超過10宗,最引起廣泛關注的是2008年「秋葉原殺人事件」,事件造成7死10傷,成為日本30年來死者最多的同類罪案,當時社會給予25歲犯人加藤智大一個綽號叫「街道魔」(通り魔),意思是走到街上殺人的魔頭。今次「川崎市登戶通魔事件」,網上卻轉稱51歲兇手岩崎隆一為「無敵之人」……到底甚麼是無敵之人?
無敵由來:法律制裁囚刑難阻嚇
「無敵之人」是由日本著名討論區2ch創辦人西村博之所創作的網絡用語,形容一些「在經濟上及社會上再沒有東西可以失去」的人:找不到工作,在社會上沒有信用評級,即使被逮捕也不覺可惜。「無敵之人」自覺行兇不會有任何風險代價,亦不怕被拘捕,甚至乎帶有被判刑的慾望。隨着近二、三十年網絡資訊發達,他們甚至會利用網絡行兇,製造社會混亂。日本現行法律制裁對他們起不到阻嚇作用,因此才被稱為「無敵」。
西村博之引用兩本漫畫加以說明,第一本是平野耕太的《漂流武士》,故事講述日本戰國大名時空轉移到異世界,其中主角之一的織田信長曾說:「人們可以沒有尊嚴地吃飯,也可以忍受不飽肚保持尊嚴,但如果兩樣都失去,便甚麼都變得沒關係。」第二本是花輪和一的《刑務所之中》,花輪曾因藏有槍械而被判監三年,他遂將獄中生活、所感所想巨細無遺地繪畫出來,連獄中如何借指甲鉗、早午晚三餐有甚麼食材、怎樣烹調也逐一記錄,還說因為三餐太豐富而令自己胖得像隻豬,令人看罷不期然想:在獄中生活也蠻不錯呢!
川崎案犯人岩崎隆一已經自殺,我們無法從他口中得知殺人動機,但如果將他推論為「無敵之人」,一切便看似順理成章。岩崎隆一51歲,算是日本二戰後出生的「不幸的一代」(不遇の世代),長大後遇上經濟泡沫爆破,從90年代到千禧年正值「就職冰河期」,岩崎長期失業,家中有老人需要供養,曾多次申請生活保障金都被拒諸門外。到了犯案當日,他行兇時沒有對個別人士怨恨,以小學生為襲擊目標……各種表徵綜合起來,都跟「無敵之人」定義不謀而合。
「沒甚麼不可失去」 怪罪幸福的人
不過並非所有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兇手也如岩崎隆一,部份兇手生活無憂,甚至家庭關係良好,但心靈上卻依然覺得「沒有甚麼不可失去」:因為自己無法得到幸福,再轉化成「幸福的人存在本身是種罪惡」。同時,他們渴求自我摧殘,希望選擇一種結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渴望判處死刑。1997年「酒鬼薔薇聖斗事件」的兇手「少年A」(14歲)正是其中之一。
酒鬼薔薇聖斗是兇手犯案後向警方宣戰時用的名字,他生活安穩,父親努力工作,亦獲母親關愛,一切並無不妥,直至外婆過世,他開始出現扭曲性觀念,以殺害動物獲取快感,然後開始殘殺兒童,將其中一名兒童頭顱割下再自慰。離開少年院10年後,少年A於2015年推出自傳《絕歌:日本神戶連續兒童殺傷事件》,書中除歷歷在目地記述當年行兇過程、放大某些行兇情緒,亦深刻地審視自己:「對於別人的好意只會從負面解讀的人……像電鑽一樣斲傷靠近自己、接觸自己的人,明明對於自己的傷敏感得不得了,對於他人的傷痛卻絲毫不能體會的爛人,更重要的是幹下了那樣的事件,根本就不配被稱為人的垃圾……在我忿忿不平於『自我被排擠了』之前,我難道不是已把別人從我心中排擠掉了?」
即使社會有很多人過着幸福安穩的生活,但總有些人無論如何努力,因為各種因素始終無法脫離苦難,這種苦難可以是真實生活,也可以是情緒上,自覺身心靈將永遠無法得到幸福。
那麼,是否所有無差別殺人事件兇手都是「無敵之人」?事實上,日本近年諸如殺人、強盜、縱火等嚴重罪行正在逐年減少。根據2019年日本警察廳推出的「犯罪統計資料」顯示,嚴重罪行從2014年的3,848宗減至2,937宗,數目正不斷遞減,社會並非動盪不安,反之是相對平和,治安不斷改善。正正是在整個社會安穩,無差別殺人此等血腥事件才會顯得更震撼,日本市民都變得焦慮和敏感,大家心裏不禁疑惑:「我們的社會到底出現了甚麼問題?」
妖魔化簡化事件 帶來偏見歧視
為了盡快尋找答案,大家很容易相信「無差別殺人兇手就是無敵之人」的論調,並成為唯一的解釋。「為甚麼在和平社會下誕生出如此怪物?一定是他們跟不上社會!」這種二元推論令社會大眾變得安心,同時將事件無限簡化,最終沒有人再深究當中涉及更多的可能性,令真相溜走。更嚴重是,正因為這種想法,令到本來存在的「無敵之人」帶來更多偏見歧視,社會視他們為異類,將他們孤立,變相增加他們「我已沒有甚麼可以失去」的想法,甚至令「無敵之人」數目增加。日本網絡紛紛討論如何協助這群「無敵之人」,如增加就業機會、加強社會福利、跟他們做朋友、甚至協助他們結婚……但更首要正視的問題應是:如何防止日後出現更多「無敵之人」。
日本拍過不少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題材的電影:廣木隆一導演的《River》(2012)從「秋葉原殺人事件」受害家屬出發,探討事件更深層社會問題;大森立嗣導演的《Bozo》(2014)還原秋葉原案兇手真面目,畏縮內向卻滿腔怒火;赤堀雅秋導演的《葛城事件》(2016)以「附屬池田小學事件」為藍本,描述兇手成魔之路:因為祖先是薩摩藩武士,童年受父親過份體罰,亦被母親辱罵過「要是沒生你這種人就好了」。另外,2012年園子溫執導的《庸才》改編自古谷實同名漫畫,描寫社會低下階層的男主角從本性善良到殺害為他帶來慘淡處境的父親,到最後以在街上殺害「壞人」為目標,園子溫並加入311後日本的崩壞與蒼涼,還有重建的希望。說到古谷實,「酒鬼薔薇聖斗事件」的少年A也特別鍾愛他的漫畫,稱從《白晝之雨》中找到自己,甚至認為《去吧!稻中兵團》也是一本絕望的漫畫:「瘋狂搞笑……流盪在作品底層的卻是『弱者的吶喊』……只能把自己的孬當成笑話來笑的螻蟻所發出的悲鳴。」
平成無差別殺人事件
/1994—松本沙林毒氣事件/
經過:在住宅街散佈沙林毒氣,造成8人死亡,660人受傷。
兇手:麻原彰晃(奧姆真理教教主)
動機:奧姆真理教松本分部被業主要求收回土地,引起教團成員不滿。
/1995—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
經過:在東京多輛列車散佈沙林毒氣,造成13人死,超過6,300傷。
兇手:麻原彰晃(圖)、井上嘉浩、中川智正、遠藤誠一、土谷正實、新實智光(奧姆真理教成員)
動機:教團成員希望藉事件轉移警方視線以逃避其他殺人案件調查。
/1997—酒鬼薔薇聖斗事件/
經過:連續殺害小學生並進行分屍,寄挑戰書予警察,造成2死3重傷。
兇手:少年A(14歲,學生)
動機:「當我像是拿着手槍、求生刀或剪刀時,我的憤怒就會減輕。」
/1999—池袋街道魔殺人事件/
經過:東池袋東急外以鎚及刀傷人,造成2死6傷。
兇手:Z(23歲,無業)
動機:父母沉迷賭博欠下巨債後失蹤,Z獨自生活艱難,無法入讀大學。
/1999—下關隨機殺人事件/
經過:以車撞向下關火車站東大門,下車後揮刀斬人,造成5死10傷。
兇手:上部康明(35歲,無業)
動機:有社交恐懼,學歷優秀,自認努力卻遇上公司倒閉及婚姻失敗。
/2000—西鐵巴士劫持事件/
經過:在網絡發佈犯罪預告、劫持巴士並以牛肉刀施襲,造成1死2傷。
兇手:17歲少年(學生)
動機:「你們都不是天神,下地獄吧。」
/2001—附屬池田小學事件/
經過:兇手服食大量精神藥後進入小學,造成8位小學生死亡15人受傷。
兇手:宅間守(37歲,無業)
動機:「所有事變得不能容忍。我不斷地嘗試自殺但做不到。我希望判死刑。」
/2008—秋葉原殺人事件/
經過:將貨車衝入行人專用區,下車揮舞匕首,造成7死10傷。
兇手:加藤智大(圖、25歲,無業)
動機:「在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都是孤獨一人、想作網上的人都知道的大事。」
/2010—取手站無差別攻擊事件/
經過:於茨城縣取手市車站登上兩輛巴士,持刀襲擊乘客,造成13人受傷。
兇手:齋藤勇太(27歲,無業)
動機:「想結束自己的人生。」
/2018—新幹線隨機殺人事件/
經過:東海道新幹線車廂內持刀刺傷3名乘客,一名男性傷重不治。
兇手:小島一朗(22歲,無業)
動機:「在新幹線中萌生殺意」、「因為心情鬱悶,砍誰都好」。
/2019—原宿汽車襲擊/
經過:慶祝倒數時,將車駛向原宿竹下通撞向人群,8人受傷。
兇手:日下部和博(21歲,學生)
動機:報復死刑制度和奧姆真理教成員被處決。
/2019—川崎殺人事件/
經過:多摩區登戶車站持刀砍殺小學生及成人,造成2死17人傷,疑犯自刎。
兇手:岩崎隆一(51歲,無業)
動機:長期失業,有老人需供養,多次申請生活保障金被拒。
後記:真正「無敵」並不存在
在社會中,真正「無敵」的人並不存在,每個人都會受傷、都會遭遇不幸、都會有一刻覺得自己「壞咗」,無人可以擔保你或我明天會否變成另一個「無敵之人」。如何接受跟自己不同的人、想一想自己真正的焦慮和不安的觸發點,觀照自己,減少標籤,才是減少無差別殺人事件的關鍵所在。
撰文: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