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是1989年以後最令人難忘的6月,必將在香港歷史流傳數百至一千年。6月發生咁多事,報紙報道篇幅唔少,但有冇人將6月事件編成一本書,方便後來者收藏、閱讀、參考呢?
紀念六四三十周年之前幾個月,60名香港記者奮筆直書,各人寫下1989年6月4日之六四印記,配上大量一手圖片,由大編輯等人編輯成書,在六四晚於維園發售,另外透過二樓書店出售,讀者反應熱烈,據大編輯講,原書已加印兩次,賣出近九千本,留番大約一千本在下星期書展推出,預料賣書數量一萬本以上,大可成為2019年香港暢銷書前幾名。
左丁山問過大編輯:「有冇時間精力出一本香港六月危城之類嘅書呀,將6月9日、6月12日及6月16日,補充埋7月1日大遊行四大事件,配以評論、圖片,背景資料及時序表,應該好受歡迎噃,二百萬人上過街,呢本書賣番一兩萬本容乜易。」大編輯話個人精力有限,但為咗留下歷史紀錄,奮力捱多十幾日通宵工作,都會砌埋佢;應該在七月中書展可推出「六月危城」或「六月圍城」(書名待定,還未定案),起碼對香港歷史紀錄有一份貢獻。左丁山聽到就攞定銀紙,預備買番幾本。
今年六月事件,還有一段議員鬧交故事。泛民區諾軒(中大逸夫書院校友)罵梁美芬(中大聯合校友)冇中大精神,講到新亞之「花果飄零」,梁美芬反駁話「我係聯合嘅,中大就是中國人之大學。」想當年,「香港中文大學」之名稱係一個妥協,記得曾有人提議「華夏大學」、「九龍大學」等等,爭議未能平息,最後錢穆先生主張用「香港中文大學」之名,並非指「用中文的大學」,而係含有「中國文化大學」之意。呢段歷史,左丁山只略知一二,諸君欲知其詳,可以在7月17日星期三上午11點15分至12點45分,到會展中心4樓會議室S428聽演講,題目係「珍重.奮進」──新亞書院與香港,講者有三位,就係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唐端正(新亞1953年第二屆畢業生)、黃浩潮(新亞校董,1968年歷史系校友)、何碧琪博士(中大文物館副研究員),由周佳榮教授主持(新亞歷史系73年校友,前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以上各位對新亞書院早期歷史皆有研究,唐端正教授師從唐君毅先生,對中華文化花果飄零之說有第一手體會,今年已年近90歲,區諾軒等後輩欲知花果飄零真義,不妨到場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