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暴力】
【本報訊】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在「反送中」運動中各出奇謀,民主派的區議員也在地區層面推動,惟區議會早被建制派把持。至今逾半數區議會的建制派主席都以不同理由,禁止民主派討論「反送中」議案,他們大多於年底區議會選舉再次面對選舉洗禮。有學者指出,建制派顯然是要阻止民主派提出涉及政治的議案,選民年底可透過選票,選出可左右特首選舉和立法會選舉的區議員。
記者:呂浩然
現時全港18個區議會的正副主席皆來自建制陣營,幾年來港府每推出具爭議的政策,18位區會主席都會發表聯合聲明表態撐政府,使18區的民意都「被代表」,例如今次修訂《逃犯條例》一事上,18位區會主席重施故技,於今年5月下旬發出聯合聲明,力挺港府把修例草案「直上大會」。
隨着修例風波形勢急轉直下,6.9百萬人上街、6.12警方武力鎮壓,北區民主派區議員於6月13日在區會大會提出有關反修例的臨時動議,但隨即被建制派藉人數佔優否決,不容民主派提出。
6月15日,特首林鄭月娥宣佈「暫緩」修例、拒絕撤回後,各區的民主派區議員未有放棄,紛紛提出有關反修例的議案。由民建聯背景人士任主席的西貢、大埔、屯門、東區、油尖旺和葵青區議會,還有由鄉事背景人士任主席的元朗區會,也一律不批准民主派提出要求撤回修例、成立獨立調委員會調查警民衝突的議案。這批區議會主席,大多於年底區議會選舉,再次面對選舉洗禮。
學者:區選可左右特首選舉
只有一名民主派區議員的灣仔區議會,更因無人和議而令議案不獲接納。至於南區區議會,其主席雖批准民主派提出有關反修例的動議,但建制派區議員策動流會,又令民主派無功而還。
科大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成名以屯門公園噪音問題為例,指出建制派把持的區議會下,出現民主派提出涉及政治的議案受阻,今次反送中運動喚起港人挺身而出保衞香港,令新登記選民數目更打破歷年紀錄。
在反送中運動中,示威者提出「血債票償」口號,成名認為,選民關注區選、挑選區議員時也要考慮,區選不僅於選出區議員,因為區議員亦負責互選近120位特首選委會代表,能影響特首選舉,而且在立法會選舉中,區議員更是候選人在地區上的樁腳,某陣營在區選大勝,對該陣營在立法會選舉的選情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