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有紋有路 不完美才完美

【港故事】有紋有路 不完美才完美

曾幾何時,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是工業重鎮,同時帶旺原材料貿易,當中深水埗大南街屬布匹皮革集中地,屹立上址71年的聯昌皮號,三代人見證香港皮革行業興衰,由當年大貨車塞爆馬路,以至今時今日批發業沒落,相反民間手工藝興起,第三代當家Tommy希望用一塊「不完美」的真皮向年輕一輩解說何謂「raw」(粗獷),「天然皮革有蟲咬有刮痕,但係獨一無二,有生命同靈魂存在喺裏面。」
記者:莫家文
攝影:詹家志

走入聯昌皮號舖內,牆身用近年大熱的灰混礙土工業風,店內燈火通明,毫無老舖破落感,木架、金漆木招牌、紙皮石地磚及支柱等舊物仍然保留,並重新在柱邊掛上舊日的黑白相,極有新舊交融的fusion味,一切都由聯昌第三代傳人Tommy去年初接手後,用三個月重新打造,他笑言:「希望畀到新客一種新感覺,吸引佢哋入嚟。」

雖然顧客沒有增加很多,反招徠港人及外國遊客到此「打卡」一遊,閣樓新設的革新工房,亦成劇團及設計學院借用作工作坊,由師傅級員工向年輕一輩分享皮革應用心得,Tommy用意先將皮革推廣予大眾認識,從而擴闊客戶群,「我發覺好多修讀設計學院的學生,未接觸過呢種物料,皮革係咁多種物料中最昂貴又最有價值,堅實耐磨,我哋希望有機會接觸後生仔,等佢哋明白呢種物料特性,可以應用得更好。」

座落大南街內的聯昌皮號,一直保留原有設計,至去年才重新裝修內部間隔。

二戰盛況 千呎長龍取貨

對於從事71年皮革生意的聯昌來說,這種轉變是翻天覆地,卻不得不順勢而行的生存之道。Tommy摸着一匹牛皮料慨嘆:「呢間榮昌係香港最後一家生產皮革工廠,我哋向佢攞貨攞咗四十幾五十年,東主今年賣咗廠房停運,畢竟廠房(巿值)加埋係好多個零,再唔值得做咁小產量,呢批樹膏油製牛皮係香港最後一批,賣晒就無。」

皮革生意曾經在港盛極一時,早於在二戰時被人用作製軍帽、槍套、皮靴及皮帶等用品,需求甚殷,Tommy的祖父母由廣州落難來港,發現皮革生意有可為,1948年便在大南街租舖開店創業,掘到第一桶金,其後買下現址物業經營至今。

當年盛況單從門面兩條紙皮石支柱外圍用鐵架防護可見一斑,Tommy稱:「我哋有個fb專頁,有人問點解出面兩條石柱有鐵架圍住,有人話係支撐個建築物,其實個鐵架無頂住任何嘢,二、三十年前係起嚟擋住五、六噸重貨櫃車,當年車前無感應器,司機上落貨好中意借條柱泊位,成日撞崩,後尾起鐵欄防撞,𠵱家搵架大車都難。」

Tommy指祖父母輩皮革生意興旺,行家取貨便是五千至逾萬呎長。「嗰時皮革係基本原料,(行家)不斷重複購買,成間舖頭叠滿皮革,上落貨好似托米咁上落車……一條深水埗大南街,所有工業商人都嚟呢度買貨,當年呢度無吉舖,大家都想爭入嚟開舖頭做原材料貿易。」唯一擔心是走數。「當年只靠支票或口頭承諾交收,最驚人彈票,買家可能問你攞咗五次貨,第六次就走數,講緊可能係四、五十年前的幾萬蚊,收咗支票後就永遠見唔返。」

聯昌皮號去年重新裝修,但木架、窗花及地磚等舊物仍然盡量保留,維持舊有風味。

合辦展覽 一改經營策略

祖父早逝,祖母張少華頂起梁家半邊天,不但成為當年罕見的女當家,更加是香港皮業商會首位榮譽女會長,威水史一籮籮,誰會想到今日巿況逆轉,聯昌昔日從不做零售生意,隨着批發巿道轉淡,Tommy想辦法轉型,乘亞洲手工匠人熱潮重修舖面迎合零售巿道,地舖主要是成品或皮料,最平20多元有交易,二樓是不同來源地的皮革原料及儲存倉,三樓則是Tommy母親開設的工作室,為熟客訂製皮革製品,他還從外招聘工匠或與手作匠人合作,專屬訂製新品及維修舊物,漁翁撒網包攬各種生意。「以前批發同零售係九比一,𠵱家批發真係一成都冇,港珠澳好多皮革舖都做唔住。」

有危自有機,大南街近年經營環境轉差,空置舖位湧現,現時一間大約700呎的地舖,只需月租2萬多元便可租下,巿價與觀塘工廈相若,吸引不少新生代租店開設文青咖啡室或小型展廳,Tommy不時與他們合辦展覽,務求達致雙贏。

自幼在皮革業上打滾的Tommy,要讓顧客愛上皮革,唯一衝破是客人對靚皮的誤解。「好多女士揀手袋希望塊皮完美無瑕,或以為無花痕、無皮膚質感嘅真皮,就係一塊靚皮,呢個認知同我哋做皮革或外國人理解好唔一樣。」他以一塊充滿斑駁痕迹的西班牙牛皮為例,「外國人中意好raw嘅嘢,我想知道呢隻牛生命歷程,經歷過蟲咬、皮膚病,俾樹枝同圍欄刮到嘅痕迹,或者同公牛打交留下嘅不完美,呢個先係獨一無二嘅產品……如果變咗做一塊熨面漆皮,咁係嘥咗,不如買塊膠皮就算。」言畢他將另外兩塊外國真皮展示予記者,「呢個意大利皮染底面,浸味好香,煙熏山羊皮就似smoked salmon味(煙熏三文魚)。」有麝自然香,對於Tommy來說,牛皮如人脂凝香,早已烙印在心。

Tommy手執的樹膏油製牛皮料,是本港最後一批港產牛皮製品,相關廠房已停產。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