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私隱】
香港正經歷回歸後最火熱的夏天,發聲的發聲、遊行的遊行、衝擊的衝擊,真正香港人都用自己的方法守護家園。不過無論你用甚麼方法,保護自己私隱行蹤都相當重要,近日有人就擔心新智能身份證新加了RFID(射頻識別)技術,配合近期正式試用的智能電燈柱,有機會暴露行蹤,再加上你手上的手機,私隱和行蹤隨時不保。
RFID全名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種非接觸式讀取資料的技術,簡單來說大家日常用八達通「嘟卡」就是RFID其中一種。新身份證加上近期正式試用的智能電燈柱就正好符合監控行蹤的聯想。「有人擔心可以理解,但RFID有距離限制,官方亦說新身份證的RFID只有10cm有效距離,所以不必過份擔心。」網絡保安及私隱小組召集人及香港互聯網協會成員楊和生說。
物理性阻隔RFID 錫紙一包即保護
不過「正苦」可信性有幾高,你懂的,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亦說:「香港機場的行李標籤都用上RFID技術,在整個機場範圍內追蹤行李位置,所以要遠距離追蹤或記錄身份證位置理論上是有可能。」方生跟記者以Android手機加讀卡app實試,基本上要近至2至3cm距離才能讀到。實試同時帶出另一重點,就是新證強調用上更強的加密技術,讀卡app每次讀同一新證都會出現一堆不同的隨機數字,「理論上只有入境處或其他特定讀卡器才能解密。」當然大家會懷疑「正苦」是否在背後利用更強的發射接收器去監控新證,又或是讀卡器暗藏遠於10cm的感應距離,甚至部門之間會否交換資料?這已超過技術問題,而是對「正苦」的信心問題,你懂的!
兩位專家認為,無論是技術還是信心問題,都有簡單方法解決,「市面上早就有不少防RFID的卡套或袋,利用暖金屬或其他物料對RFID作物理性阻隔,大部份都非常有效,使用時亦可配合手機加讀卡app測試,如不能讀取已有一定保障。」如不想另買卡套,可簡單地用錫紙包着新證,亦有相同功效。
手機IMEI更難防 停用Google Maps定位
「相對新身份證,大家手上的手機其實更易和更明顯會暴露行蹤私隱。」楊和生說。軟件上,大家常用的Google Maps基本上是每分每秒都在記錄位置,在「你的時間表/軸」上就可看到每一天的精確行程。楊和生:「用家可刪除某一天或所有紀錄,更簡單的是可以在Google Maps的應用程式選項中,停用位置或定位,不過當然你就要犧牲地圖功能,比較不便。」
「硬件上,每部手機都有一個自己的獨特編號IMEI,甚至乎SIM卡都有獨特的ICCID,理論上只要手機在任何電訊網絡中,就可以靠幾個發射站來推算出手機位置。」方保僑表示,不少室內地方更會建立自己的cell site(行動通訊基地台),以加強室內網絡,就更易知悉誰人曾在某室內地點出現。「不過這種紀錄大多有偏差,例如你行過立法會附近,或者立法會內的cell site都接收到和記錄到,亦因為有偏差,法律上未必具可信性。」他還是說那一句,如今對「正苦」是信心問題,如果仍很擔心,用二手手機和太空卡,就比較安心和安全了。
記者:韓繼聰
攝影:張志孟、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