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睡眠窒息症在香港漸趨普遍,中年男性發病率為5%,女性則為2至3%。中大醫學院研究首發現,患有嚴重阻塞性睡眠窒息症而未識別的病人,在接受涉及麻醉藥、鎮靜劑等藥物的手術後,出現心血管問題的風險為30%,顯著較非患者的14%高,當中更有1%至2%死亡率。團隊建議所有病人在接受手術前應進行阻塞性睡眠窒息症評估,以減低手術後出現心血管問題的風險。
記者:王春怡
64歲的張先生去年6月尾重約190磅、患有高血壓,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換膝蓋手術前接受睡眠測試,發現患有嚴重睡眠窒息症,最嚴重時每小時呼吸停頓68次,血氧濃度低於40%,他的鼻鼾聲不時吵醒太太,夜晚不時亦因「chok住度氣」驚醒,睡滿8小時仍感覺疲倦。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許樹昌教授表示,一般來說病人入睡後每小時呼吸停頓30次以上已算嚴重,張先生的測試數據顯示其停頓次數多達68次,每次均有10秒以上,形容「基本上徘徊喺輕睡同醒之間」,故在接受換膝蓋手術前,先為他安排半個月正氣壓機治療。
張先生指術後未有出現任何心血管問題,現時晚上仍會繼續使用正氣壓機,形容睡眠質素大大提升,「冇再咁易醒」。
許樹昌表示,過往20年醫學界一直對麻醉藥與睡眠窒息症病人手術風險存在許多疑問,但一直未研究出因果關係,中大研究團隊聯同來自加拿大、新加坡等八間醫院的專家,完成一項歷時10年的「睡眠窒息症與術後心血管併發症關聯」研究。
研究共招募1,218名45歲或以上、未確診阻塞性睡眠窒息症、並即將接受手術的病人,當中七成人經測試後確診患有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脷放鬆塞咽喉 加重病情
結果顯示,在手術後30天內,近兩成患者會出現心血管問題包括心肌梗塞、血栓形成、新發心房顫動及中風等。當中沒有罹患睡眠窒息症的病人,出現心血管問題機率為14%,而患有嚴重程度睡眠窒息症的病人出現機率則為30%,研究中亦有1%-2%人最終因心臟病發而死亡。
許樹昌教授解釋,手術用的麻醉藥、鎮靜劑及止痛藥會令病人進入睡眠狀態,抑制呼吸,「條脷放鬆塞住咗咽喉」,加重睡眠窒息症病情,病人或會面臨更嚴重的缺氧情况,令血管收縮,引發心血管問題;部份人或需重複入院,接受氣管插管或術後肺通氣。
負責是次研究的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教授陳德威指出,研究發現每九個病人就有一個患有嚴重睡眠窒息症,若術前能確診睡眠窒息症,並有適當治療,便可避免術後不必要的治療及降低出現心血管疾病風險,「病人可以帶埋正氣壓機入院,手術後即刻戴;做手術時醫生亦會因應病人情況調教麻醉藥物,減低出院後出現心血管問題風險」。陳又補充,不少公立醫院已為做手術病人進行篩查,故較令人擔心是一些可即日出院的小手術如小腸氣修補手術,在加拿大不時發生病人出院後猝死的個案,或與睡眠窒息症有關。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