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學家首次發現皇軍毒氣戰部隊對二戰侵華期間化學武器使用狀況的詳細紀錄,顯示日軍當時在中國北方使用過糜爛性及刺激性毒劑。
研究日本現代史、多次著書講述日本皇軍生化武器使用歷史的松野誠也,向共同社披露記載了1939年日本陸軍毒氣戰部隊,在中國北方作戰時使用過「糜爛劑」及「噴嚏劑」的《戰鬥詳報》。《戰鬥詳報》相等於部隊的正式報告。
該份約100頁的報告顯示,隸屬華北方面軍的毒氣戰部隊「迫擊第五大隊」在1939年7月攻打中國山西省山區,大隊接到上級部隊命令,決定使用裝有糜爛劑的炮彈「黃彈」和裝有噴嚏劑的「紅彈」。在7月6日的戰鬥中,他們向中國軍隊陣地「發射了31枚紅彈」;同月17日,他們「為支援(日方)步兵,使用了60枚紅彈和28枚黃彈」,翌日又用了140枚紅彈和20枚黃彈。
糜爛劑可致皮膚潰爛
報告除了紀錄作戰狀況、炮彈使用情況,更附有毒氣彈使用命令的副本,同時分析了紅、黃彈的威力,例如指紅彈攻擊在對付山區陣地難攻的敵人時「必不可少」,又在首次使用黃彈後指黃彈「效果極大」。
糜爛性毒劑會灼傷皮膚、黏膜和眼睛,使之疼痛並潰爛,例子有芥子毒氣;而「噴嚏劑」就是有催吐效果的刺激性毒劑,會刺激上呼吸道和眼睛,令人流淚、打噴嚏、咳嗽或嘔吐,日軍使用的「噴嚏劑」就有二苯氯砷(DA)及二苯氰砷(DC)。
松野指,毒氣戰部隊對其化武使用情況的詳細紀錄以往從未曝光,因日軍在1945年二戰結束後有組織銷毀戰爭紀錄,以免被追究戰爭罪行,導致他們當時的毒氣使用狀況,至今仍未完全釐清,松野公開的報告或因由部隊相關人等私人保管而逃過一劫。松野又謂,日本侵華期間的戰場實際情況,已曝光的只屬冰山一角,「有必要闡明事實、從中吸取教訓,讓悲慘歷史不再重演」。
共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