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另一面】
很多人以為不懂西班牙文便難以遊中美洲、南美洲,不用怕,中美洲國家伯利茲可以為你壯壯膽。這個前英國殖民地夾在墨西哥和危地馬拉之間,是美國和加拿大遊客的後花園,不僅有陽光與海灘,還有氣氛一流的瑪雅遺城。
伯利茲東臨加勒比海,從首都伯利茲城(Belize City)坐一程45分鐘的快艇,便來到美加遊客最愛的小島Caye Caulker。
我的青年旅館就在碼頭旁,前園種了幾棵挺拔椰樹,椰樹之間繫了吊床,正值日曬當頭的中午,幾個背囊客躺在吊床午睡,讓清涼的海風柔柔拂在臉上。
這個小島只有一條大路,兩旁的旅館和餐廳的外牆塗上鮮艷的顏色。某家茅屋掛上一個寫着「Go Slow」的木牌,人們踩單車走過,高爾夫球車變成的士,有個的士司機跟我搭訕,我以為他要拉客,但他只是龜速開着車陪我走路,跟我討論當天某一場足球比賽。
沙灘遇寄居蟹 軍艦鳥求偶壯觀
這兒的人都以天為被、沙為席,幾個剛剛放學的學生哥在海邊流連,有人跳上沙灘上的鞦韆,看着藍天碧海用力盪呀盪;其他人追逐到石壆盡頭,嬉笑聲遠遠傳來。
我的腳趾忽然痕癢得很,原來是一隻寄居蟹跟我擦腳而過。我沿着沙灘走上觀鳥台,聽說從上面俯瞰可看到軍艦鳥(frigate)。我明明做好心理準備,但當遍佈枝頭的軍艦鳥因為求偶而鼓起鮮紅的喉囊時,不禁被如此壯觀場面震懾。
19世紀末,英國戰勝西班牙而正式將伯利茲納入殖民地,當時稱為「英屬洪都拉斯」,直至1981年才正式成為獨立的「伯利茲」,採用英式議會民主制度,英文為法定語言,政治局勢亦較鄰國洪都拉斯和危地馬拉穩定。
我坐車到靠近危地馬拉邊境的內陸小鎮San Ignacio,寬闊的街道屹立着新穎鮮艷的建築,遊客愛在這兒聚集,再前往參觀散落四周的歷史古蹟。
瑪雅遺城吼猴 聲如侏羅紀恐龍
中美洲是瑪雅文明的發源地,伯利茲內陸有幾個瑪雅遺城,規模最大的是靠近危地馬拉邊境的Caracol。建於公元前1200年的Caracol在西班牙語中解作「蝸牛」,形容四周曲折無比的山路,沿路崎嶇不平,兩旁的松樹密得像漫無止境。
我們落車之後,先穿越老樹盤根的森林,40米的金字塔矗立眼前,金字塔的梯級陡峭得要手腳並用地攀爬。我們登頂之後,只見遠方密密麻麻的老樹,和四周矮一點的金字塔。我去過中美洲其他國家的瑪雅遺城,要數Caracol的氣氛最好。這兒的遊客不多,天大地大只有我們幾個遊客。忽然傳來又尖又刺耳的叫聲,大家嚇得面面相覷,導遊先生問:「看過《侏羅紀公園》嗎?」原來史匹堡用這種吼猴(howler monkey)的吼聲當作恐龍叫聲。如果夜晚置身這個遺城,準會被這聲音嚇死。
瑪雅人認為世界分成三界,上界為天堂,中界為人間,下界為幽冥,因此古城都建在山上,以便人們通往天堂,金字塔有宮殿、神殿和祭師居所,底下的墓穴埋葬王室成員,既可與神溝通又可鞏固王權。可是瑪雅王朝到後期過度發展,兼受多年旱災威脅。
小龍女古墓 洞穴睹獻祭骸骨
如果你想見證這段歷史,便得參觀簡稱ATM的Actun Tunichil Muknal鐘乳石洞。導遊先生聲明會全身濕透,要帶替換衣服;全程不准拍照,因怕相機損壞洞裏的寶物。我們先游過約30米寬的河流,再走了40分鐘後到了一個瀑布,游進瀑布壺口才能進入洞穴。我目瞪口呆,想起楊過帶小龍女回古墓療傷,不也是要潛入水裏的洞穴嗎?
洞裏漆黑一片,靠我們帽上的燈照明,我們跟着導遊越走越深。洞內全是晶瑩潔白的鐘乳石,卻又有一半浸在水裏,我們有時要潛水閉氣過去,有時靠雙手撐過去。原來上一層才是高潮所在,瑪雅人相信活人獻祭可以帶來雨水,洞穴深處殘留人類骸骨和祭祀器皿,有副骸骨更出自初生嬰兒。我們游進洞穴時兩手空空,誰都無法在洞穴留影,但又有誰看過小龍女古墓的模樣,有時最好的畫面都在自己腦海中。
Travel Memo
簽證: 特區護照及BNO毋須簽證
機票: 先飛加拿大多倫多(16小時),再轉機往伯利茲首都伯利茲城(4.5小時)。直航多倫多來回連稅票價約7,000港元,WestJet多倫多直航伯利茲城來回連稅票價約3,000港元
匯率:1伯利茲元約兌3.9港元
採訪、攝影:呂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