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國度】
古巴這個社會主義國家,1962年開始實施配給制度。每位古巴人每個月可以極低的象徵性價格,在國營配給所買到定額的基本糧食,例如每日0.015港元(即1.5仙)買1個麵包,每月用1.5港元買5隻蛋。但古巴六成以上糧食依賴進口,粗略估計政府每年用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買食糧,補貼和養活全國1,100萬人口。古巴配給制度實行57年,究竟是名副其實還是名過其實,記者到古巴首都夏灣拿(Havana),嘗試了解遊客區外的一面。
我們走到距離夏灣拿市中心不足一公里的社區,探訪居民Irene。如果要與香港的居住環境比較,Irene的家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舊家具、零雜物,屋裏最貴重的,算是孫仔手上的中國品牌手提電腦。雖然Irene 的家看似簡陋,但別以為她是窮等人家,因為她的居住環境,已比很多古巴家庭好。
Irene問道:「你要咖啡嗎?」身處這間古巴民居內,你會不忍心浪費他們任何資源,但禮貌上至少要接受他們的心意。古巴每人每日至少喝三至四杯咖啡,咖啡可說是古巴人的靈魂。因此在古巴政府給予國民的配給清單中,也有咖啡。
買配給講耐力 正價貨要搶
Irene向我們展示她的配給簿,基本的配給品有米、意粉、麵包、豆、油、鹽、糖、雞蛋、肉類和只給小朋友的果汁,另外還有不定期供應的咖啡和火柴。配給的份量以人頭計算,配給簿入面記錄了所有家庭成員的資料,每次到配給店添置物品,職員都會記錄在案,並在簿上簽署。
古巴人每人每月付出少於2CUC(約15港元),大概是市價一成,就能買到定額基本糧食。對人均收入每月只得40CUC(約312港元)的古巴人來說,配給制是他們免於餓死的吊命針。
Irene對我們說:「你們想到配給店看看嗎?」Irene一家獲分配的配給店,就位於住所對面。人民賴以為生的國營配給店,貨品種類和藏量寥寥可數。「現在的配給與多年前很大分別,以往會有多一點食物如牛肉。在八十年代,甚至會有衫褲鞋等日用品。」Irene嘆道。
雖然配給制度涵蓋的物品越趨單一,份量亦不足夠日常所需,但Irene和家人仍覺得,配給制度對古巴人民來說很重要,「雖然不足夠,但現在市場的物價變得太快,所以是需要的。我們生活得不是太好,但我們盡力而為。」
不過就算購買配給品,其實也是一場耐力賽。離開Irene的住所後,記者與攝影師到市面上不同的配給店了解大家的生活。當日商店街上車水馬龍,人流不斷,繙譯Danys說:「當大家知道有新貨品抵店,消息會人傳人,然後大家就會來搶貨。」我們先到售買雞肉的地方,發現凍櫃內的肉類,已被搶購一空。賣魚店外,展示着當日出售的魚類品種,但店內同樣空空如也。旁邊售賣豬肉的店,店員仍在店內徘徊,但已關門大吉。
事實證明,在古巴,有錢也不是萬能。
如果想要配給以外的食物及日用品,市民就要到國營的超級市場,或近年開始營運的私人小店購買。政府超市內的物品,會分別寫上CUC(古巴兌換披索)和CUP(古巴披索)的售價。古巴沒太多本地生產,除了古巴名產冧酒,店舖主要出售外國入口的貨品。但古巴的超市貨品種類與香港的比較,可說是「蚊髀與牛髀」。肉類可在私人市場找到,不過記者到訪的市場,衞生情況可說是相當惡劣。新鮮豬肉完全暴露在炎熱的環境中,無數蒼蠅圍着鮮肉不停打轉。此時記者腦海只想到,身為遊客,在古巴大魚大肉,分薄當地人的資源,又情何以堪呢?
Travel Memo
簽 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須辦簽證,費用為250港元,辦理需時7個工作天
查 詢:金鐘金鐘道95號統一中心1樓商場1002A-C室金怡假期
機 票:來回香港及夏灣拿,經多倫多轉機,票價連稅約21,959港元
滙 率:1古巴兌換披索CUC約兌7.8港元;1古巴披索CUP約兌0.31港元
(可先兌換歐元,再到古巴兌換當地貨幣)
記者:鄭汝翹
攝影:林 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