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三餸車仔麵 勤力 拼搏 不言敗

港故事:三餸車仔麵 
勤力 拼搏 不言敗

若說車仔麵是本港街頭文化、庶民象徵,那位於土瓜灣街市售賣車仔麵的「葉滿記」,則蘊含着辛勤拼搏的香港精神。30多年來,獨沽一味只售車仔麵,以極平價來溫暖基層市民的肚皮。雖然售價低廉,但炆牛腩、牛筋、豬手等皆是自家製。為守護小店,檔主葉氏夫婦曾一周做足七天,即使去年老闆娘吳雪霞手筋斷裂,稍休半個月即重投工作。半年前開始,原任職金融的獨子加入,期望為老店帶來改革,洗去車仔麵的老套形象。
記者:潘婉玲
攝影:翁鈺輝 姜偉康

「等我一陣!」甫與記者打過招呼,老闆娘吳雪霞即隱身於廚房中,隨後捧出一盤剛炆好的豬手,接着又跑到水吧沖茶,即使身處已安裝冷氣的街市中,依舊忙得滿頭大汗,她活像個全能球手,哪個崗位空着,即時補上。於顧客及家人心中,吳雪霞一直勤力得像頭牛,訪問於午市時間前進行,她卻連早餐仍沒空解決,「七點半返嚟就忙到𠵱家,係咁飲水就唔餓啦!」

藏身於土瓜灣街市35年的「葉滿記快餐小食」,店不如其名,沒有快餐跟小食,僅獨沽一味賣車仔麵,三餸僅售24元,於百物騰貴的香港實屬罕見,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公民黨主席梁家傑、資深傳媒人曾智華亦曾是座上客,曾智華更曾於電台節目中不點名稱讚。原來,「葉滿記」之名,源於老闆葉文華的父母,52年前於對面長寧街創立的大牌檔「滿記飯店」,1984年,政府宣佈清拆大牌檔,葉父獲分派土瓜灣街市檔位,葉文華遂於當年年底創立葉滿記,最初只售賣點心,兩年後,點心師傅離職才轉售車仔麵。

獨子葉宗奇準備接手車仔麵檔,希望減輕父母的辛勞工作。

六、七十斤的秘製炆牛腩,兩天內便賣完。

日做16小時不設落場

萬事起頭難,當時僅廿來歲的葉氏夫婦突然轉營車仔麵,水準差強人意,「當時係唔好食,冇生意,經常都要蝕。」汗水換不到收入,葉母看不過眼,勸兩人轉去打工餬口,惟吳雪霞年少志氣高,「我唔要打工,我一定要做生意!」艱苦經營近六年後,1993年,街市進行翻新工程,需時逾一年,商戶可享免租期,葉氏夫婦便趁此機會到餐廳打工,賺錢為名,偷師為實,葉文華到小菜館學煮食、醃肉技巧,吳雪霞則到茶餐廳水吧學溝茶,「我每日OT三個鐘唔收錢,個師傅好開心,佢有時間賭馬呀!」為學習,店內所有「豬頭骨」工作,吳雪霞皆一肩挑起,「啲冰冇人肯搬,咪我搬囉,個個話我蠢,咁我嚟學嘢㗎嘛!」師傅眼見她聽教聽話,亦不介意傳授溝茶葉秘技,半年後,吳學成離開。吳雪霞是印尼華僑,外家於當地營商,經濟環境不俗,1983年來港經朋友介紹認識丈夫葉文華,令她的人生大翻轉,「嫁雞隨雞囉,哈哈!嗰陣嘅人好單純,唔會諗咁多㗎!」

除丸類以外,葉滿記售賣的配料皆自家製,最受歡迎的要數炆牛腩,每次製作六、七十斤,一至兩天便賣完。由於客流量大,老闆兼大廚葉文華,只能在收舖後才開始烹調工作,夫妻每天工作達16小時,不設落場時間,於吳雪霞眼中,最辛苦卻是「俾蚊叮」,「街市8點熄冷氣,之後好多蚊,叮到成身都係。」

車仔麵檔客流量大,烹調工作都要在收舖後才開始做。

吳雪霞經常要「走位」,捧完食材馬上去沖茶。

兒子成長內疚錯過

葉家為潮州家庭,深信「愛拼才會贏」;父親早逝的吳雪霞,於她眼中,成功並不能靠父幹,因此,兩夫婦過去多年將店舖置於首位,一星期工作七天,農曆新年亦不休息,錢是賺到了,卻燃燒了健康,更錯失了兒子的成長,對此,吳雪霞說來難掩歉疚,「我冇帶過佢去公園玩,佢口冇怨,內心我唔知。」約四年前,老闆葉文華連日來發覺右眼視力模糊,半夜入院確診眼角膜脫落,需即時進行手術,店舖要休業兩個月,屬兩人休息最久的一次,「嗰時諗住舖頭冇得做㗎喇,出去搵嘢做囉,唔係退休呀。」去年,吳雪霞右手筋腱因勞損而斷裂,手術後兩星期便重回舖中,「如果休息太耐,啲客會走唔返轉頭。」兩人同是58歲,近年明顯感到體力不繼,鐵人終要示弱,「我同個仔講『媽咪好辛苦呀』。」

眼見兩老為這小店奉獻半生,換來一身病痛,獨子葉宗奇(Dave)半年前辭去財務策劃的工作,回店幫手。大學於加拿大修讀經濟,卻委身於街市中,並非一般年輕人能接受,說到底,離不開一個「孝」字,「佢(母親)病咗都繼續開工,見佢哋真係好辛苦。」一心為老店帶來新氣象的Dave,直言改革上困難重重,「唔似得其他老字號,我係獨子,做乜都係得我一個。」勤懇的父母對轉變亦較保守,Dave曾提議加入電子付款方式,遭父母拒絕,其母坦言,「我年紀大喇,唔想再學嘢,但後生想做我唔反對。」現時,Dave正構思推出真空包裝豬手,顧客回家後翻熱即可食用。即使兒子準備接手,惟吳雪霞仍沒有退休時間表,「我仲未諗喎,做到做唔到嗰日囉!」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