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
凌晨三時,急急起床穿衣,為的是趕及在日出前到達南湖主峯頂上。南湖大山圈谷的山屋外,氣溫只得攝氏零下八度。因對自然地理的興趣,中學時念理科班,卻兼修了文科的地理。大學主修電腦,也再沒有接觸地理相關的正式訓練,千奇百怪的山川地貌,依然讓我着迷,尤以冰川相關者為甚。到台灣登山,第一座是雪山,第三座是南湖大山,雪山圈谷群是台灣最有名的冰蝕遺蹟,南湖主峯下,卻擁有豐富的冰川地貌類型,冰川遺蹟集中,不單台灣僅見,也是世界少有的。其實沒有刻意把冰川地貌觀察放在首位,卻在不知不覺中,隨心中喜好而行。
「圈谷」原是日本人對冰斗的叫法,被用來形容類似冰斗外觀特徵的地形。冰斗,簡單地說,就是三面環壁、呈半圓形劇場形狀的窪地,山地冰川侵蝕的重要證據。1934年日本學者鹿野忠雄在南湖主峯東面發現並命名為1號和2號圈谷,便是登山界一般所稱的「上、下圈谷」。
台灣唯一的冰帽地形
皎潔月色下,我們向下圈谷的南端進發,山坳處是岔路口,左轉可往東峯,往前直走,到下一個三岔路口右轉,才是登主峯的路,黑暗中一不留神,便會錯過路口。坡度開始陡增,天邊泛起魚肚白,加上月光,遠處景物也漸隱約可見,索性把頭燈關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回望主、東峯間鞍部,才察覺原來並非山脊稜線,而是一大片平坦台地,據近年考證,這是一片古冰帽遺蹟。冰帽形成需要豐沛降雪,再加最少200米見方的平坦地面,末次冰河期來臨時台灣降水豐沛,卻只有南湖主、東峯間平地,形成台灣至今唯一的冰帽地形。積雪在巨大的壓力下向冰帽四周谷地漫流出去,發育成冰川,鹿野忠雄認為上、下圈谷是冰斗遺蹟,是忽略了圈谷頂端之上還有冰帽,冰斗是古冰川的源頭,所以上、下圈谷並非冰斗,而是源自冰帽的冰川挖蝕出來的U 形谷及冰盆。
十分鐘後,面前是一大片岩板坡,岩板表面光滑,部份還結了霜,滑不留足,只好沿岩石面的裂隙小心地攀升。穿過了玉山圓柏叢,到了接近峯頂處,只見怪石嵯峨,天邊開始現出一抹紫紅,5時27分,終於登上了薄霜蓋地的主峯頂。
海拔3,740米的南湖主峯頂上,東西兩邊均為崩碎懸崖,狹長平地可容納三、四十人。東面落差200米的崩崖下,是寬闊的下圈谷;東北方是主、東峯鞍部的古冰帽遺蹟,兩道U形谷的分佈形勢,更加清晰了:古冰帽下是被山脊分成平行向北的1號U形谷及2號U形谷,即上、下圈谷;上圈谷一直伸延至北峯附近,向西拐一個大彎,直瀉下圈谷,谷中是南湖山屋背後作為主要水源的南湖溪上源。可以想像當時整個鞍部填滿冰雪,一片白茫茫的純淨世界,是何等壯觀。
華文世界 鮮見山岳文學
轉身回望,環視晨光熹微中的中央山脈北段群峯,中央尖山在南面拔地而起,反照着漸漸泛紅的晨曦,中央山脈北段群峯,由遠至近,層層叠叠,雲霧如流水般湧過山谷。西南面是聖稜線和雪山山脈諸峯那熟悉的剪影。
朝陽終於衝破天際雲霞,釋放出第一道金光,繼而散射出霞光萬道,天地間一下子都變得明亮起來了。若說日出前的南湖峯頂有一種萬籟俱寂的寧靜美,日出之後,便是充滿活力與喜悅的動態美。谷底雲霧開始慢慢上升,一陣陣地從西面湧來,腳下雲海中忽然投射出山脊線的影子,中央位置現出一輪七彩光環,是轉眼即逝的「佛光」!雲霧湧過來時,光環迅速變大,眼睛卻像出了問題般,竟看不出眼前光環到底距離有多遠,感覺非常奇特,然後越來越暗淡,最後完全消失。
喜歡學術探研,更享受文學感驗,劉克襄老師寫了《四分之三的香港》,讓香港人體悟郊野才是香港本色,也讓自己更肯定自然書寫的感染力。早年為開始探索台灣高山作資料搜集,學術性的資訊不少,工具書也不乏,但感覺總是缺了點甚麼。西方和日本皆有山岳文學的傳統,華文世界卻鮮見,正如台灣另一位自然文學和小說家吳明益說,身處七成土地屬山域的國度,山岳理應形成一種文化,「好比單車環島已經變成一個普通經驗,但二十年前它並不是」,相信台灣絕對有條件讓九成的人愛上山,當登山變成一種普通經驗,這一切,也許會改變。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