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型社會運動中出現「宣言」,外國和歷史有迹可尋,當年法國大革命前後亦有《網球場宣言》和《人權宣言》,前者更是向世人表明政治權利屬人民及其代表。
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前助理教授黃偉國指,很多社會運動內,行動者盼透過宣言彰顯運動本質、價值觀及信念,「宣言通常總括運動主要根源,又嘗試尋找重要方向作未來前進目標,透過宣言帶出運動價值」。
「舊議會精神已死」
他形容示威者在佔領立法會這幾小時內宣讀,「有啲似《網球場宣言》」,都是透過進佔當權者有權力象徵的場所來行動,雖然最終撤退,但已展示不是一種蠻動或純粹破壞,「建構出一種意義,香港舊議會雖然仍會運作,但喺2019年7月1日之前,佢嘅精神或價值觀已經死咗,香港人如果仍想有前途,就要拋低舊議會一套,以人民當家作主,由下而上重新定義香港嘅政治價值」。
他又分析三份宣言,認為《香港人抗爭宣言》以短中期為目標,訴求是延續反送中抗爭,並對政府針對式回應;《香港己亥宣言》及《金鐘宣言》宏觀地提及政治制度問題、運動定位,並提升至以人民為主體的價值。他直言今次可能帶給中共一個很大警號,「青年人重新定義香港喺整個政治歷史發展嘅意義,未來就算中央放棄香港人都好,香港人唔會放棄自己,咁中央仲點用一種報復或強硬措施,去進一步管治或統治香港人呢?」
■記者陳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