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專題:清潔工墮斃慘劇後 屋邨無跟足指引垃圾槽 繼續收買人命

社會專題:清潔工墮斃慘劇後 屋邨無跟足指引
垃圾槽 繼續收買人命

【本報訊】馬鞍山錦泰苑71歲清潔工羅裕鏘前年冬至墮垃圾槽窒息死亡,死因庭早前裁定他死於意外,事件纏繞家屬逾年總算作出交代。有工會年初起走訪約20個屋苑,發現最少17條公共屋邨除了收窄每層垃圾槽口,卻沒有完全落實職安局指引,包括沒有為工人提供安全繩扣,也沒有改善將垃圾槽口提升離地。《蘋果》直擊倒樓工人(在每層樓把垃圾倒入直落式垃圾槽,由地下的垃圾房收集)工作,無奈有工友亦嫌若要佩戴安全帶麻煩,只說:「自己執生!」
記者:黎國剛 溫瑞麟

【改進版垃圾槽設計】雖然垃圾槽口變細,但垃圾房無提供安全繩扣,亦沒將槽口提升離地。温瑞麟攝

【舊式垃圾槽設計】肇事的垃圾槽設計開口較大,稍有不慎清潔工易生意外。資料圖片

清潔工人職工會自今年初開始,走訪多個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了解慘劇發生後一年多,政府和外判承辦商實際作出甚麼改善措施。至5月,工會共走訪了17條公共屋邨,其中3條在新界、2條在港島和12條在九龍;另外亦走訪屯門居屋美樂花園,以及兩個私人屋苑,包括柴灣的杏花邨和深井的海韻花園,以比較相關情況。

初步顯示,這些公屋屋邨基本上全部都已收窄每層的垃圾槽口,主要是用三條金屬條將原本直徑約20吋的圓形槽口,每邊合共框細約3至4吋至長方形,避免倒樓工人直跌入槽。不過除此之外,職工會指現場並無實質改善措施,當中沒有任何一間垃圾房有提供安全繩扣,亦沒有任何一條公共屋邨改善將垃圾槽口提升離地。

胡美蓮

問題癥結 管道太易塞

根據職安局指引,建議包括將垃圾槽口提升離開地面;提供安全帶扣,如工人要通槽不可將頭和身伸入槽內,要用安全繩綁腰;並提供長金屬棒,如塞槽或用水沖方法等。惟職工會發現各層垃圾房只貼出安全告示,提醒工人遇上塞槽要通知管工。對於佩戴安全帶清理塞槽,有清潔工亦覺得很複雜麻煩。職工會又指,雖然公屋有做收窄垃圾槽口,但出售公屋則沒有跟着做,都是大槽口設計,房屋署只交給業主委員會或法團決定。

至於居屋及私人屋苑方面,美樂花園採用將垃圾「推桶入升降機」的方式收集大廈垃圾,既可防止工人發生危險,也避免垃圾包因落槽而破爛,導致垃圾四濺及臭味四散的問題。而杏花邨和海韻花園雖採用垃圾槽,但兩屋苑垃圾槽口的原先設計已是離開地面。

清潔工人職工會總幹事胡美蓮稱,收細槽口不等於解決問題,「問題癥結係垃圾槽管道容易塞,一塞咗就要去通,話用棍去勾、用水沖、用鏡睇都好,工人始終要探頭、伸手去做」,偶一不慎隨時發生意外;而當上層有垃圾掉下時亦可能擊傷工人。她認為最好還是改用以升降機推垃圾往地面的方法。

上月2日晚,記者跟隨清潔工梅姐(化名)倒樓。她日常在沙田新翠邨分上午及晚上兩個時段上班,要負責半幢樓約十多層樓的垃圾,每層超過30個單位,工作量相當大。

現場的垃圾槽口位於斜台上,槽口亦已由金屬條收窄,梅姐示範稱自己一般會站在斜台旁邊,用手將每袋垃圾逐一拋入垃圾槽,盡量避免站得太近槽口:「好多時有啲大件垃圾,例如枕頭、棉襖咁,塞住就要逐層樓搵……搵到咪用手掹出嚟囉,或者用棍篤佢落去,盡量唔伸頭入去(槽口),自己因住嚟做囉!」

垃圾超重 工人易勞損

對於指引訂明遇上塞槽要通知管工,並要求工人佩戴安全帶,梅姐不諱言有關措施知易行難,「事事通知管工都驚麻煩」,又指「戴安全帶點做呀!」經常掛在梅姐口邊就是「自己執生」一句話。

梅姐明知槽口勿近,但她用手將每袋垃圾拋入垃圾槽又導致關節勞損,「成日習慣咗係咁掟嘛,膊頭、手臂同膝蓋好多時都會好痛,試過有一輪隻手痛到揸鑊剷都揸唔到,膝蓋都試過痛到行唔到」。不過她苦訴:「睇醫生好貴,筋骨酸痛都係等自己好返,痛痛吓痛一輪就好番。」

另一名清潔工花姐(化名),亦指日常倒樓會盡量遠離垃圾槽口,在旁邊將垃圾傾倒入槽,並配備木棍及竹枝,以便一旦垃圾槽堵塞可作通槽之用。她直言「倒樓係清潔工之中最辛苦,整到受傷經常有,一桶垃圾幾百斤都係咁要推,自己都瘦咗十幾磅!」

房屋署回應稱,大部份公共租住屋邨的垃圾房均使用垃圾槽運送樓層垃圾,部門已優化現有公共租住屋邨的舊垃圾槽,現時沒有計劃棄用垃圾槽運送樓層垃圾。此外,各公共租住屋邨的清理垃圾工作是交由外判物業服務或潔淨服務承辦商負責,去年部門亦發出指引,促請承辦商必須遵照勞工處就使用垃圾槽方面發出的安全指引。

至於居屋屋苑及租置計劃屋邨,無異於私人物業,須受《建築物管理條例》、政府租契及公契所規管。當居屋屋苑及租置計劃屋邨成立業主立案法團後,法團可按照公契及相關法例規定,自行決定及負責執行改善公用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