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計劃用200億元購置物業,用以營運不同類型的社福設施,包括家庭及兒童照顧、安老、復康、青少年服務等。當中的安老類別,涵蓋長者鄰舍中心、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和長者地區中心(以下統稱長者中心)。因長者中心的使用率越來越大,現有的中心設施漸趨不敷應用,空間也越來越擠迫。加上近年長者中心需要提供與健康相關的服務,例如認知障礙症的訓練和護理等,均需更多空間,現在中心的同工連坐的地方也不夠,問題確實嚴重。我預計這些問題在不久的將來會得到紓緩,因為政府相關部門快將檢討長者中心的服務空間和運作模式等,我們應把握這個機會,改善長者中心的情況。
在檢討和計劃時,我們須作多方面考慮,除上述固有問題外,也須以前瞻的目光去看未來服務使用者的需要。新一代長者大部份教育程度高,自主性較強,亦着重社交,所以將來長者中心的服務和營運模式既要與時並進,亦要與長者的心態和需要同步,貼地才是上策。
無論長者中心的檢討結果如何,改變乃事在必行,但不管怎變,其大前提卻不會變,就是幫助長者保持健康,從而減少其醫療和護理需要。安老事務委員會在制訂《安老計劃服務方案》時,作出一個假設,就是「長者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百分比每年下降1%」。假設在80至84歲長者中,有8.52%需要長期護理服務,若百分比每年下降1%,第一年可降至8.43%(8.52% - 8.5%×1%)。我相信以傳統醫療服務,結合創新的社福服務模式,再配合政府決心加強地區層面的基層醫療,降低長期護理服務百分比是指日可待。
撰文: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醫生
隔周三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