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組織設情緒支援站

社工組織設情緒支援站

【本報訊】7.1遊行是政黨及民間組織籌款與宣傳的大日子,從中也可窺視香港社會最水深火熱的問題。在「社工復興運動」街站前,除擺放身穿囚服、雙手被鎖上手銬及鐵鏈的社福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臻的人形紙牌公仔,還在地上鋪了一塊長白布幔。不出一小時,上面已貼滿色彩繽紛的卡紙,寫着「香港加油」、「一齊出嚟,一齊返去!」、「堅持到底」等打氣字句。

這是社工復興運動第二次設立情緒支援站。第一次是6月16日,在太古廣場前。當日前一晚,第一位抗爭者從棚架墮下,社工復興運動成員小白馬上趕至現場,希望能以社工身份安撫群眾情緒。半個月過去,他仍記得有個二十多歲的年輕男子,當晚哭得肝腸欲斷。他上前了解,原來男子想起了6月12日,他曾跟在場的年輕示威者說:「我哋咁多人一齊嚟,就咁多人一齊走!」怎料,昔日豪言壯語已再不能兌現,小白只好給他一個擁抱。

小白指,自那晚他走在街上,看到多了人無故流淚。一個月過去,抗爭依然,不少人累了也灰了。在白布上留下紙筆,就是為了予人在遙遙無期的抗爭路上喘息片刻,寫下積壓內心卻無處抒發的感受。他曾見有人寫着寫着哭了起來,作為社工只能盡力為情緒受創的人提供輔導。「坦白講,呢啲時候好難每個人都做到好深入,但我相信大家都需要一個擁抱、需要人陪、想傾吓偈,惟有有幾多做幾多。」

網媒爭取支持 冀繼續發聲

社工在街站上予遊行人士提供支援,亦有媒體希望能在7.1當日爭取港人支持其工作。《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和一眾記者在街站前,高舉《我是記者--六四印記》等書籍和由漫畫家尊子設計的T恤,向遊行人士呼叫「支持新聞自由」口號。

對從事傳媒業多年的李而言,6月以降是香港記者面對過最惡劣的時期。「以往警察和記者之間有相當默契,但今次記者已經戴住證、着住背心表明晒身份,警察都係強行驅趕,甚至直接噴射催淚煙」。記者工作環境艱難,但對於一眾資源缺乏、人手不足的網媒而言,情況更惡劣。李指,以《眾》的情況為例,目前公司全職工作的記者僅有八人,在如此混亂時局,新聞工作大增。但李相信,她們的工作在今日絕對有重要價值。她認為很多主流報紙和免費電視台明顯已不能真實反映一般大眾聲音。

有些讀者已不再信任主流媒體,反而依賴網媒接收資訊,特別是觀看直播和分析局勢方面。「呢兩個月,《眾》嘅網站讀者量同流量急升,我希望呢個唔只係一時之間。如果讀者都覺得網媒喺危急關係可以提供到資訊,可以支持網媒」。經營《眾》兩年半,前路或許仍晦暗不明,但她堅守記者崗位,繼續向大眾報道真相,「唔理樂觀定悲觀,嗰樣嘢應該要做就做咗先。」
■記者陳芷昕

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認為,反送中令港人更關注新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