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等隱形戶】為音樂為合理空間 後生仔夾住工廈

【次等隱形戶】為音樂為合理空間 後生仔夾住工廈

【九十後話】
香港樓價長居全球之首,寸金買不起尺土,已是常態。年輕人期望有獨立居所,但置業不成,租金又吃人,要有合理的居住空間,可謂難過登天。他們期望的「家」,所指何處?

從事婚宴活動工作的子熹(化名,26歲)與阿C(化名,28歲),月入均不足2萬元,以音樂製作為副業。阿C住過村屋與劏房,嘆道前者社區幽靜,鄰居容不下音樂;後者斗室狹小,人亦只是勉強擠得下,更遑論樂器與夢想。兩人思前想後,四年前決定夾份租工廈單位。300呎空間,月租5,700元,是工作室,亦是居所。住在工廈違法,但他們慨嘆:「只是用一個較不奢侈的方法,令我們有多點個人空間,同時容得下興趣。為何這件事像錯一樣?」

子熹與阿C是中學同學,四年前起在工廈夾租了一間工作室,月租五千七百元。

住150呎劏房 「情緒好繃緊」

子熹與阿C的工作室,燈光昏黃,慣常播放悠揚的音樂,室內擺滿樂器與生活雜物。甫踏進屋內,先見子熹的工作間,門側另一隅是阿C的地盤,兩處各約80呎的空間,是各自獨處的小天地。靠窗處是小客廳與煮食間,梳化與大座墊便是床。地方稱不上井然有序,但走動空間充足,二人共住,是難得的舒適。他們指,這裏本來只是工作室,後來覺得經常來回家中與工作室十分麻煩,便索性長居於此。

阿C分享,從前住過劏房,月租7,000元,只得150呎。當時的單位放置家具後,連門也關不上。他說:「空間太細小,所有物品擠在一起,連喘息的地方也沒有,令人情緒好繃緊。」二人亦曾考慮村屋,但村屋環境幽靜,玩音樂就是擾民。要住得舒適,就要捨棄音樂。住進工廈,他們說是環境所迫。他續說:「好像我們這些中下階層,當興趣要與生活並存時,就一定要取捨。所以才會選擇留在工廈。」

住在工廈,旁人以為配套不足,生活難免有不便。子熹卻笑說生活出奇地與住宅區無異。皆因單位景觀開揚,媲美高級私人住宅。交通地利方便,鄰近商店與食肆林立,配套與一般社區接近。談弊處,就是下雨天時,單位的天花板偶有漏水;其次是沒有正規廚房,煮食及清洗廚具不方便而已。但他們深明住得舒適的背後,同時要承擔法律與安全的風險。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數據,全港約有21萬人居於劏房。當中至少有5,600戶為工廈單位,約佔1萬人。工廈居民是不能見光的隱形戶。為隱藏居住地,二人不會直接用工作室的地址,個人信件會寄回家。在街上遇上警察查身份證時,不會承認住在該區。連回家乘升降機,也會按另一層出去,以防實際住址曝光。然而近年政府大力打擊工廈違規住戶,逼遷的擔憂一直存在。阿C說:「在兩三年前,我們曾目睹逼遷行動。警車駛至,所有住戶要落樓,家當也不能拿走,然後他們無家可歸。當時我們也曾經擔憂過……」但他們強調,即使遭逼遷,工廈仍是當下唯一選擇。皆因違法與活得舒適,他們感慨後者更重要。

「活化工廈2.0」 只聞樓梯響

近年工廈頻頻發生火警,工廈的消防安全成疑。有見及此,他們選擇單位時,亦以新式工廈為先,同時留意大廈是否配有灑水系統、消防喉轆與滅火筒,事前亦有了解走火通道的位置,做多一步亦只是求個心安。但他們坦言不明白為何在火警一事上,他們要被迫成為擔憂的一方。阿C說:「租金越來越貴,大家被迫退而求其次,找一個較次等的空間生活。政府只是指摘我們住工廈,而不是去想一個方法,既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舒適一點,又可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

政府去年施政報告提出「活化工廈2.0」計劃,再次提倡將部份工廈改裝成過渡性房屋,供有住屋困難的市民暫住不多於5年。本港共有1,400棟工業大廈,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估算,適合改建發展的工廈只有約120棟。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組織幹事陳穎彤解釋,改建工廈必須得到所有業主同意,執行上有難度,因此改建單一業權的工廈較可行。然而,改建成本、日後租金及使用限期等限制,令不少業主卻步,計劃至今仍然只聞樓梯響。她對計劃最終能否成事亦不感樂觀。

不永久居所 「換來自在生活」

活化計劃了了無期,置業天梯又不復再,青年的住屋訴求不被聽見,沒有永久的居所,或許是新一代的寫照。子熹說:「對於上一代人而言,買樓重要過租樓。但買樓對我負擔很重,我寧願沒有一個永遠的居所,換來生活可以自在一點。」於他們而言,工廈就是另一種選擇。「但當我們去選擇另一種生活模式時,又是否被容許呢?」

屋內除樂器,書籍亦多,二人靜下來時便會看書。

門前約80呎的空間是子熹的工作間。

門側另一隅是阿C的工作間。

二人雜物多,為騰出空間擺放樂器與雜物,他們拆掉屋內大床,席地而睡或以梳化為床。

單位為人詬病之處,是沒有正規的廚房,要走到洗手間清洗廚具。

記者:沈敏怡
攝影:伍慶泉、張志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