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戀殖】回看港英如何「收買人心」 香港製造的女皇歲月

【回歸/戀殖】回看港英如何「收買人心」 香港製造的女皇歲月

【回歸/戀殖】
1997年6月28日是星期六。香港最後一個英女皇壽辰假期。為配合主權移交,這年的6月28日及30日都是紅日,市民可連放五天假。很貼心。
港英重收買人心,港共重分化社會。年年7.1,都是上街日。
可是1953年6月2日至4日,港九新界張燈結綵舞龍舞獅;在制水的年代,這三天食水全日供應——因為「事頭婆」加冕。港產加冕紀念品還進軍英國老家,至今硬淨如新。
Made in Hong Kong,真正的土炮。

「呢個顦口杯,啲人成日嗌佢銻杯,其實佢係鋁杯。英女皇加冕,為咗普天同慶,每間學校嘅小朋友都有一隻鋁杯,男女嘅款都唔同。男仔有個徽章,女仔就多隻匙羹。咁街童又點呢?政府好醒嘅,港九新界都有特定嘅時間免費派。」在香港,研究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人不少,三十出頭的周浩正(Lawrence)是其中一個,也是「香港收藏家協會」成員之一。

1952年2月6日,英王喬治六世駕崩,長女伊利沙伯公主即日宣佈登基繼位,成為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翌年6月2日,27歲的伊利沙伯二世在倫敦西敏寺接受加冕。

由6月2日至4日,香港舉行加冕巡遊慶典,政府還成立「華人慶祝英女皇加冕會景巡遊籌備委員會」,港商亦爭相生產加冕紀念品,港府遂設立「香港慶祝女皇加冕紀念品小組委員會」,負責品質檢定及向英國本土和屬地推銷港製紀念品。當時港英政府極重視加冕紀念品,還刊憲頒佈,未經批核,不得擅自進出口加冕紀念品,違者罰款二千元或入獄六個月,生效日期至1953年7月1日。

女皇加冕 嚴控港製紀念品

Lawrence說:「當年啲人做假,會俾人報寸!做紀念品要攞license,嗰時政府好擔心,因為是英女皇加冕,關乎皇室,擔心濫竽充數會整衰英女皇,佢哋好驚。」

當年第一批運往英國銷售的加冕紀念品,包括繡花枕、枱布、搪瓷、象牙製品、袖口鈕,就連電筒、熱水瓶和塑膠製品都有。其中一款金漆盒,上有兒童九人,玩物五件,表現「九五之尊」之意,外國人愛不釋手。

芸芸Made in Hong Kong加冕紀念品當中,最為人港人熟悉,應是「唯一冷熱水壺廠」——駱駝牌出品的紀念水壺,至今仲用得。Lawrence說:「當時香港同外國公司都會申請生產呢款紀念品,扭開內膽,有駱駝牌標誌,真正嘅Q嘜。全部膽由老師傅吹,而家做唔返。加冕期間仲有九折,畀學校、醫院同民眾訂。」他還收藏了一款馬車玩具,脆膠製,主要售往英國 ,「啲脆膠真係好脆,但係馬車同馬都冇斷腳,車底印住Made in Hong Kong,真係好難得。香港嘢一啲都唔衰!」

「再得意啲好似呢隻碟咁樣,係香港一間叫做昌記嘅瓷器廠製作。呢set碟用嚟做佈置,分大中細、藍白綠三隻色,最大size嘅已經失傳。全部人手上釉,有兩條龍,中文字,有事頭婆個樣,加個皇冠、如意吉祥嘅邊,體現中西文化交流特色。」Lawrence笑言見過一隻同款瓷碟,「甩咗」半個事頭婆,原來當年物資短缺,擁有者忍痛以這裝飾用瓷碟上菜,「舔到隻碟冇晒顏色。」他笑說。

Lawrence對英殖舊物感興趣,來自母親啟發。89年戴妃訪港,他外表年輕的母親(箭嘴示)帶領女童軍到屯門節會場,接待戴妃,握手一幕還上了電視。那年Lawrence僅一歲。受訪者提供

滙豐銀行大徽章:4呎×4呎,至少兩名壯漢才抬得動,來自夜冷舖,是銀行搬遷時的剩餘物資。價錢非天價:五位數。滙豐徽章與昔日香港徽章九成相似,上半部代表英國,下半部是人稱「阿群帶路圖」或「海港圖」。仔細看,「阿群帶路圖」沒有「阿群」,只有華人、外國商人、貨商、戰艦和貨物。

左一是愛德華七世杯碟套裝,中及右則是喬治六世時期港督府宴客用的杯碟。

左邊為慶祝女皇加冕、「唯一冷熱水壺廠」——駱駝牌出品的加冕紀念水壺,右則是鋁杯。

馬車是加冕紀念品之一,香港製造,脆膠依然不變色沒變形,專攻英國市場。

採訪:吳佩思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