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鵝】
今天介紹的德國童書叫做「小小公民教育系列」,一套四冊,這系列是品格教育的四堂必修課。「第一課」叫《我贏了,我輸了》,教大家懂得控制情緒,練習表達善意,令人家願意聽取你的觀點,否則就是頭戴光環,道理百分百在自己這邊,也大有可能因惡形惡相而把事情拖垮。《臭小羊,呆頭鵝》是「第二課」,教會大家學習正向思考,面對衝突事件,要拿出勇氣面對現實,龜縮或砌詞狡辯只會把事情弄糟。至於「第三課」《小恐龍不見了,小恐龍是我的》,就是用心體貼關懷他人,而不是空喊口號,誰也會感受到真心實意,虛情假意欠缺同理心正是能者大忌。「第四課」至為有趣,書名叫《不是我做的》,故事內容雖說有點「阿媽是女人」,主要說道歉是勇氣的表現,要學懂負責任云云。
我特意推薦系列中的《不是我做的》,畢竟,品格教育比任何事情都來得重要,今天大部份的人都只重視名列前茅,卻欠缺做人基本原則,忘記了做人處事才是根本。這套書的主角是小羊和小鵝,這對最愛吵架的好朋友,今回沒鬥嘴,而是在貓先生的車房門上,各自畫了自己最愛的絨毛玩具包括小龍和小恐龍。這些塗鴉創作,相信每個小孩都曾做過,沒甚麼大不了,但之後的處理手法才是作者要帶出的主題。小鬼們返抵家門,媽媽早已在門口等着,急不及待質問那是誰幹的好事?但無論媽媽怎麼查問,兩人均堅決否認,更一下子溜得老遠。故事結局如何,交由讀者自己發掘。
撒謊是每個孩子成長中都會遇到的問題。說謊不是甚麼十惡不赦的事情,退一步想,謊言某程度上是自我保護意識,為求逃避懲罰。有些時候,孩子說謊是為了逃避某些事情,比如:孩子不願去上學,會胡扯:「肚子痛啊!」孩子的這類謊言,往往是恐懼心理所致。問題的重點是,不要將謊言變成習慣。因為一個謊言需要添加無數個謊言去圓謊,終會形成謊言接謊言的怪鏈,最後,連自己都被騙了。從小父母就教導我們,做錯了事不要怕,錯了就勇於承認,這樣還是好孩子,至於說謊就只會令問題更加嚴重。只是,這麼多年來,這樣的教誨早就被我們拋諸腦後,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說謊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大概任誰也不會記得自己第一次說謊是甚麼時候,也不會記得第一次說謊給內心帶來的巨大的快感,總之,第一次之後,事情就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因為,我們發現,謊言竟然能給自己的生活提供那麼多的方便。
當我們第一次因為貪玩回家晚了,因為害怕父母責罵,開始無心的說出一句放學後參加校園活動喔!而父母竟然沒有絲毫懷疑之後,那課外活動自此變成了恒常節目,不論在課後還是周末,總之就是變成了手到拿來的絕妙藉口。
諉過於人 三歲小孩也不如
日子久了,隨便都可以編製一個個精美的謊話,更能考慮到這個「大話」的各個方面,甚至對每個漏洞都早有對應方案,我們能這樣做,並不是對說謊開始有了經驗,而是學會了該怎麼活下去,不過,這是否意味着一切都可以來得天衣無縫滴水不漏?其實,這個已經不是重點,真正的問題是騙了別人卻逃不掉自己呢!
作者告訴大家,「認錯」是代表自己的勇氣,反而諉過於人,或者來一招惡人先告狀,才是問題癥結,我越看,越覺得這套書非常適合我們的權貴及高官們,大家不妨看看六月香港發生的大事,這群人以為龜縮後擺出一副我為你好的傲慢嘴臉,再加些不盡不實、不痛不癢的胡言亂語,意圖蒙混過關,擋住公眾質疑,如果真的是這樣,恐怕他們的智商連三歲小孩也不如了!那些不成解釋的「解釋」只有帶來更廣泛的批評與不信任,結果只會進一步打擊公眾對政府的信心,這些連「師奶」、「細路」都曉得的道理,他們居然不明白,可悲嗎?
撰文:鄺穎萱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