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勵行會難民就業支援計劃負責人Jonnet Bernal表示,計劃運行至第三年,50名參加者中17人獲准工作,18人正等候確認及工作面試。她強調,計劃目的為「訓練」,並不是就業機構。鑑於難民身心或受損,計劃會先評估難民的身心狀態,配對僱主,提供就業前工作技能培訓及工作坊,亦會在配對後六個月的首次工作批核期間,向雙方提供就業支援。
非廉價勞工
按入境處要求,僱員及僱主雙方需要提供大量文件,Jonnet指與外國人工作簽證相似,並會居中協調,解答疑問。Jonnet指文件齊備後,首次工作批核,入境處批核最快等待三個月不等,慢則8至11個月,每工作六個月需要續期。目前12間參與計劃的僱主,多來自酒店、餐飲業或非牟利機構,僅有一人將任IT工程師。計劃會付給培訓中的難民車馬費,有僱主會在培訓時提供津貼,或先聘用難民為實習生。她曾經遇上兩個遭剝削的個案求助,強調難民並非「廉價勞工」,「我們希望難民被平等對待,擁有公平的合約、福利及薪金。」
Jonnet形容難民在工作中重拾希望和尊嚴,進度「由一到十」,希望有更多僱主參與計劃。人權律師帝理邁形容批核程序緩慢而難處理,看見在港難民有些受過高等教育,擁有各種技能,包括運動員、老師、商人等,「他們應該被容許貢獻社會,而不需乞求救濟,他們有些已在香港很長時間了」。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回應《蘋果》查詢指,如果獲批准工作難民個案的月薪,若不足津貼金額3,000元(1,800元住屋及水電津貼,以及1,200元食物津貼),仍會於扣除人工後,提供津貼;超過則否。工作難民亦需交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