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
「你哋呢班紅衞兵!」午後,下着大雨,一個戴着太陽眼鏡的阿嬸,撐着雨傘,從將軍澳住所趕來灣仔稅務大樓,就是為了指罵一群不斷說「唔好意思」的學生。
幾個學生,包括陳先生、Clara和火星體,從早上11時開始,就在稅務大樓外舉牌、派傳單,再俯身鞠躬向每一個經過的路人說「唔好意思」,因為接連兩個工作日的包圍稅務大樓等「不合作運動」,為公眾帶來阻礙及不便。
那是6月25日,年輕人堵塞稅務大樓、迫使政府回應民間四大訴求的翌日。那個上午,支持他們的人佔多,許多人特地買了飲品和食物來替他們打氣,偶爾也有人罵他們一兩句,也有人一接過他們的傳單就立即撕爛、扔在地上,但整體來說,氣氛非常和平,他們以為今天的行動會非常平淡地結束,沒料在下起大雨的時候,竟有一個阿嬸如此有誠意地遠道而來罵他們,更沒料到,結局會是這樣……
記者:趙曉彤
「唔好意思」的學生裏,陳先生和Clara都是大學生,他們表示,這裏的參與者都是今天早上才真正見面認識,他們籌備這場行動的時間極度匆忙,就是前一天的下午,網上討論區陸續有網友表示一些市民不滿生活受阻礙,覺得要處理這些不滿聲音,開始有人提議不如辦一場「唔好意思」行動,而到了凌晨,有了一個telegram通迅群組,才確定這天真是會有這場行動,成員開始分工。他們說,群組有300多個成員,不過,昨晚只有很少人回應分工或確認參與,所以他們預料只有很少人來。早上10時半,他們各自來到「煲底」(立法會示威區)與網友相認,最初,陳先生看見只有兩三個人來,心裏有點憂慮,不知行動是否仍要繼續。最後,他們等到了9個人,眾人一同商量行動所用字眼和分工,以及再次確定目的:希望市民諒解不合作運動,然後就出發到稅務大樓。
陳先生說,參與者在高峯時期是12至13人,最少的時候只有7人,絕大部份是學生,他今年23歲,已是學生裏年紀最大的人,而不是學生但又一起說「唔好意思」的參與者,就只有一個60幾歲的Leo。直至行動結束,眾人拿着物資回到煲底的物資站,事後檢討並各自歸家了,也不知道另一位戰友Leo來這裏是不是為了保護年輕人。Leo得知這個行動的資訊來源和參與時間,和其他人不同,他沒有討論區賬戶也不在telegram群組裏,只於早上在朋友的facebook看見這個行動,見很少學生參與,朋友也沒空前來,他就立即趕過來,怕學生遇到麻煩不懂應對。
脾氣好可做出氣袋
Leo說,自己從前是典型的「港豬」,雖然他從小到大都討厭共產黨,但他和很多同代人一樣,只知道掙錢,沒興趣知道社會發生甚麼事。直至雨傘運動,他想知道年輕人為何這麼大怨氣,一了解,就無法回頭了,他投入社運,因為他明白誰對誰錯。自「反送中」開始,他常常留在金鐘一帶,無心理會工作。他說,自己站出來是想保護學生,因為作為成年人要擋在學生前面,防止政府欺負學生年輕,但同時,他也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如果我有120歲命,之後幾10年都要怕送中,點捱?」
同樣前來支援學生的「大人」溫太,則是不時提點學生,現場有誰有誰支持他們:「個小賣部啊姐係撐你哋㗎!佢頭先見到個阿嬸,都話學生邊度阻路,最阻路咪個阿嬸囉!」而每次看見途人責罵學生,她都立時跑過去,笑笑口地以「小市民」身份表達對學生的支持,並說明自己為何願意接受不合作運動所帶來的少少阻礙:「因為政府不聽民意,市民先要遊行同做其他行動,但呢啲行動會阻到人,又會令市民唔開心,所以佢哋先要出嚟道歉,所以罪魁禍首係政府。」
Leo和溫太來到現場是為了保護年輕人,但很年輕的陳先生,也說自己是來保護比他更年輕的「細路」。他自覺可以承受別人的指罵,且不希望只有「細路」面對市民的情緒。他認為,自己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可以勝任「出氣袋」角色,而今天如果少了一個脾氣好的人,就少了一個人化解可能出現的衝突。
勇敢化解市民不滿
陳先生認為,「唔好意思」是一個「極端和理非」的行動,「完全唔可以駁,唔可以嬲,不停道歉」,他明白對很多人來說,向陌生人道歉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他一早預料這個行動只有很少人參與,但他自己是誠心道歉,沒有任何心理關口要衝破。不過,他有不少壓力和憂慮,因為他從未親身面對過陌生人的責罵,不知道自己能否應付。他表示,今天說「唔好意思」的學生,其實只有兩人曾經參與不合作運動,他自己也沒有包圍過稅務大樓,但他視整個「反送中」運動為一個整體,所有行動的責任都應共同承擔,因為大家都是為了同一目標而努力,然後就是各自分工,如一些勇敢的人做了不合作運動,他的「工作」就是化解市民的不滿。
「唔好意思」行動在大雨中結束。一天過去,Clara本來預計會有激烈的指罵,最後卻是「冇諗過會咁搞笑同咁和諧,好似真係愛與和平」。出發之前,她對參與人數有點失望,因為人手實在太少,沒有辦法實行原來的計劃,例如他們原本想有學生在連接稅務大樓與灣仔地鐵站的天橋向人說「唔好意思」,但最後不夠人做這件事,但一天過去,她卻明白一場行動原來不需要有很多人手,也可以達到目的,例如那個激動阿嬸最後竟與他們微笑和解,令她更覺得溝通和對話非常重要,「我發現佢哋有個渠道去表達到佢哋嘅聲音,你願意企係度聽佢哋講,你真係有聽,理解到佢哋嘅憂慮同阻礙,大家個矛盾或分歧冇咁大之後,原來真係可以化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