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示威者日前發起包圍律政中心,當晚來自英國的Rebecca Johnson亦有到場聲援,為示威者打氣。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下稱ICAN),而Rebecca Johnson是創會會長。參與公民社會數十年,她一直深信團結的力量,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對於香港人是否值得諾貝爾和平獎,她說若有這麼一天,將會是歸因於香港公民社會的抗爭。
記者︰李雨夢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於2007年由Rebecca Johnson創立,然而早於上世紀80年代她已展開對於核武關注,在一個因反核而生的婦女和平營「Greenham Common Women's Peace Camp」逗留了5年,接觸到很多核武及核試驗的受害者,從那時起,Rebecca Johnson便決心要將畢生奉獻於廢除及禁止核武的路途上,「這也是為甚麼後來會成立了ICAN,希望能將廢除核武變成一場全球性運動」。她說,現時ICAN已有超過50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公民社會組織參與其中,「除了廢除核武外,這些夥伴也認同我們非暴力及非歧視的價值」。
「我感到羞愧,英國殖民政府只讓香港有兩年的普選,但沒有讓香港建立起真正能夠自主的民主制度。」
在這十年間,除了連結世界各地公民社會的力量外,ICAN亦積極向各非核武國家進行游說,「我們說服更多的政府去簽署談判及承諾的協定,最終這些國家於2016年時在聯合國大會投票啟動翌年談判《禁止核武器條約》的決議案,我們啟發了無核國家去拿回它們的權力」。
Rebecca Johnson解釋,這些工作顯示出以非暴力手段反核可以是主動而非被動,「我們面對擁核武的國家總是會輸,但後來我們學懂透過這些非暴力而且集體的策略,以這些力量來要求禁止及消除核武」。
最終聯合國於2017年啟動了《禁止核武器條約》的談判,雖然遭到擁核國家的杯葛,但Rebecca Johnson認為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知道擁核國家杯葛這場談判,但它們不能令這個條例停止,它們必須處理。」同年,ICAN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對於獲獎,Rebecca Johnson直言感到意外,「但我知道這不僅僅是個祝賀,而是推動我們應要做得更多、更好,而且亦要努力令條約能真正付諸實行」。
參與社會運動數十年,現時65歲的Rebecca Johnson也有注意到香港社會運動的發展,「我感到羞愧,英國殖民政府只讓香港有兩年的普選,但沒有讓香港建立起真正能夠自主的民主制度」。她指當看到2014年的雨傘運動時,就會想起年輕時自己曾經參與的婦女和平營,「我非常支持示威者以非暴力手段去向政府展示他們的訴求,我今年65歲了,我很支持年輕一代所做的事,他們才是擁有新世界的人,我在倫敦時也會參與抗議及集會,世代的團結也是很重要」。
「如果香港人真的獲獎,我想這將會歸因於香港公民社會的抵抗,亦是表達對於建立更宏大的民主的支持。」
對於社會運動的關注,令Rebecca Johnson走進運動現場,本月27日網民發起包圍律政中心,當時身在香港的Rebecca Johnson到了現場聲援,為示威者打氣,並直斥政府對和平示威者使用催淚彈和橡膠子彈等武器,認為做法不能接受,她的出現及聲援得到現場的熱烈歡迎。訪問過程中,Rebecca Johnson不斷強調非暴力的原則,那是因為,暴力會繼續滋長暴力,「我看到軍國主義帶來的不僅是戰爭,還會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武器,我們希望能夠改變引發戰爭的想法和機制」。
在反送中的運動中,有外媒大讚港人和平示威,甚至認為港人值得獲諾貝爾和平獎。Rebecca Johnson認為,任何人若嘗試要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都注定會失敗,「你不能立志去做這件事」。她解釋,諾貝爾和平獎有其政治考量,同時也是在向世界發出信息,「但是,如果香港人真的獲獎,我想這將會歸因於香港公民社會的抵抗,亦是表達對於建立更宏大的民主的支持(I think if Hong Kong people would be given it, it would be attributed to Hong Kong civil society resistance. It would be an expression of support for building greater democ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