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在清明時節要回新加坡拜祭父母,俗事纏身,一拖再拖,到了陽曆六月底才動身。
這回同行的有友人盧健生和太太及公子,他們要去新加坡展示新產品,講好一齊吃個飯。
抵達之後有如一貫,在弟弟家打台灣麻將,當天適逢他的七十一歲生日,兒子和媳婦特地買了一大堆他愛吃的小食,有福建炒麵、馬來沙嗲、烏打Otakotak、各種海鮮蒸炒,以及馬來西亞榴槤等等水果為他慶祝。
這些東西也是我愛吃,但是都已經有其形而無其味,和我小時候吃的完全不同,只剩下榴槤原汁原味地從馬來西亞運來。
新加坡小吃一向著名,七八十年代有個叫Car Park的小販集中地,各國外賓來吃過,都念念不忘,後來搬去了Newton ,就每況愈下,一些海鮮更是專斬遊客,價錢貴得不合理了。
可是當地人每天都要吃呀,真的沒有了嗎?也不是。只要你懂得去尋找,還可以尋回小吃的記憶,但這是每一個人都不同的,也許遊客們不以為然,但是對於我們這些老新加坡人,小食還是比得上山珍海味。
外國人也不是完全不會欣賞,但根基於什麼,他們才說好吃呢?很簡單,就是比較呀,真的味道,大家都吃得出,外國人並非每一個都是儍瓜。
舉個例子,一個早上我帶了盧健生和他太太去吃肉骨茶,這是他們最喜歡的新加坡食物,我每次和他們去香港的南洋料理店,他們必點此味。
好的肉骨茶在新加坡還是不少,新加坡人各有他們喜歡的檔子,一談起,那家最好吃,就要爭吵起來。有的說中峇魯的那家沒人比得上,有的說他們家附近的小販中心的還是有古早味。
不必猜測,我帶了他們去仰光街的「黃亞細」,這家老字號以香港特首也被拒絕而聞名,其實那是因為訂座時因大批的保安人員同行,當天因而招呼不到,後來曾先生也到了,不像流傳中說沒去過沒有吃過的。
早上七點鐘抵達,天氣清涼,我們坐在靠近街邊的桌子,盧兄也覺得環境十分幽靜,我說昔年房邊還有一排大樹,樹影下進食,更是美妙。
幾乎把整間店的食物都點,排骨分幾個等級,我們要是一根根排骨帶少許筋肉的。另有豬腰、豬膶和豬尾。還有滷豬皮,許久未嘗此味,的確好吃,如果有豬紅的話,那才是一流。我們又要了「菜尾」,從前是用雜菜煮的,當今改成了潮鹹酸菜。
盧兄一嚐過湯,大叫不同,一下子喝光了,碗底還有了許多胡椒末,店裏的人說可以添加,馬上要了,但到底沒有第一碗那麼香濃。又試了所有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大喊比香港吃到的好得多。
這就是我所謂的比較了,沒有比較,就不知道有上層,可惜的是當今的年輕人不去追求,在沒有要求之下,食物只有愈做愈差。
我向盧兄說,下次一起去馬來西亞的巴生吧,那裏有一家叫「德地」的肉骨茶,一走進去就看到一個雙人合抱的大鐵塔,裏面一排排的排骨,一叠搭一叠,整個鍋都是,只有少許的濃湯。那家人,如果向他們要湯,即給店裏的人說:那麼多排骨煲那麼多湯,那裏有剩餘的可加?要多湯就多買一碗排骨。
拜祭完父母,依慣例,一家人一齊吃飯,請客的是我媽媽,她人已走,怎麼請客?原來她經營有道,遺下一大筆錢,臨行吩咐一家人聚會時全由她請客。
去的是「發記」,這家老潮州菜館最早時也做到會,爸媽的生日,都請他們來家做菜,帶來了鐵皮,鋪在家中花園草地上,生了炭,就那麼把乳豬烤起來。
現在這家人已由廈門街的老店搬到香格里拉酒店旁邊的大廈中,有許多熟客說什麼李老闆專心做乾鮑生意去,店的水準大不如前,但盧兄一家吃了大叫好,尤其是那蒸鯧魚。我也試過當今新加坡人推薦的一些新潮州館子,但是比較之下,還是「發記」。李老闆媽媽煮的那道叫「肴肉白果芋泥」的甜品,有厚厚的豬五花腩,又甜又鹹,是別處找不到的。
地址:Relc Building, 30 Orange Glock Rd, 02-01
新加坡還有一種獨特的沙律,用蝦膏、酸子汁、花生末混在一起,拌着粉葛、青瓜、菠蘿片吃叫羅惹。想起那家叫「豪華」的老字號,即刻去找來吃,可惜當天關門,我心中一涼,以為完了,原來只是星期二循例休息。
地址:90, Whampoa Drive 01-06 Balestier
還有賣雲吞麵的,和香港的完全不同,下大量的豬油渣,好吃得不得了,叫「金記丹戎禺」。
地址:4-A, Jalan Batu 01-18
老味道真的要努力去找,也要努力保存,千萬別自大,有一個賣豬雜湯的跑來挑戰我,說他做的比老一派還要好,叫我去試,我問他:「你們有珍味菜嗎?你們有豬血嗎?」一下子把他的嘴巴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