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廠以外 商家5招避貿戰重稅

搬廠以外 商家5招避貿戰重稅

【本報訊】「習特會」取得進展之際,目前仍有總值2,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被加徵25%關稅。廠商逐漸在中國以外地區設廠分散風險,惟搬廠成本高且籌備時間長。《蘋果》邀請貿發局環球市場助理首席經濟師陳永健(圖),以及羅兵咸永道中國稅務及商務諮詢部合夥人王舜宜,講解五招稅務策略,探討搬廠以外減稅方法。

減稅第一招是關稅豁免申請。若公司成功獲商品申請豁免,海關將從加徵關稅名單中剔除該貨品類別。王舜宜和陳永健均表示,海關會視乎商品是否高度依賴中國進口、若不向中國買貨會為行業帶來甚麼損失等準則,衡量商品是否獲豁免,但牽涉「中國製造2025」的商品豁免機會很微。

調整生產地 改生產工序

第二招是善用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 Rule)。該原則容許進口商以首次銷往美國的出廠價格作為報關價。王說:「舉例廠家生產完200蚊(貨品)賣畀代理商,代理商賺100蚊,以300蚊賣畀美國,正常係以300蚊報關,但如果用到原則,能夠解釋到代理商純粹用於分銷功能,就可以用第一個生產商嘅銷售價錢即200蚊報關」。

不過,代理商未必願意透露出廠價格等資料,以免失去中介功能;一些不涉及中間商的廠商,特別是國內廠商,亦有意特地在港開設公司作經銷商,以便利用該原則調低出廠價。王提醒中間商必須做到分銷商的供應鏈管理功能,廠家要有心理準備中國當局或會查問下調出廠價原因。

第三招是調整生產地。廠商可考慮調遷特定生產工序到中國以外地區,美方一般會以特定加工工序的生產地,或以產品加工對產值的佔比來定義產品原產地。王說:「例如手錶一般嚟講最重要係movement(機芯)」,只要機芯在中國以外生產,手錶的原產地理論上便能避開中國製造。

第四招是改變生產工序或原材料。由於終端產品與其零部件稅率不同,廠家可考慮先將零部件運往美國再組裝。王舉例:「電液泵成品就係先將關鍵部件例如電機、控制器、齒輪泵分開進口,喺美國再進行裝配」,關稅會比進口成品便宜,但要考慮在美國的組裝成本和運輸費。

第五招是善用保稅倉。這方法主要針對跨境電商,電商透過網絡向美國消費者銷售貨品,可考慮租用當地的保稅倉囤貨。有別於租用普通倉需一次過繳交貨品關稅,商家售出一件貨,貨品從保稅倉出貨才需付關稅,萬一滯銷,從保稅倉退回來亦不用申請退稅。

■記者邱曉欣、黃碧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