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一條長2.2公里的街道,由佐敦至太子的距離,南起柯士甸道,北至荔枝角道,在上世紀中期已發展蓬勃,是現年70歲陳漢興成長的地方,他是在上海街有92年歷史的鏡明相架玻璃工程第三代掌舵人。老舖是80年代爸爸話事時期買下,現已升值近50倍,絕對有條件賣舖退休,但爸爸早有遺訓,這是凝聚家人的地方,絕不能賣,要一直傳承下去。
記者:張珮琪
攝影:劉柏麟
「冇意思㗎!」是陳漢興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被問到何不賣舖退休或安排下一代接掌生意,他都以此回答。「唔做嘢個人仲辛苦,日日畀你喺屋企對住四道牆有乜意思?」、「啲人話點解你唔叫後生返嚟幫手,我唔鍾意,後生唔鍾意,你叫佢返嚟做,即係勉強囉,冇意思嘅。」對陳漢興而言,最有意思的大抵是家人,「一家人最緊要開開心心,唔好家嘈屋閉,家和萬事興。」
前舖後居煮大鑊飯
走入「鏡明」,除了相框、玻璃、畫作等貨品之外,最多的要算是家庭照,有陳漢興的爺爺及爸爸的、陳漢興九兄弟姊妹的、陳漢興與兒孫的。其中一幅由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拍攝的陳氏上下四代同堂合照,之前更在蘇富比拍賣,所得款項用作慈善用途,推廣本土文化。攝影師形容相片具感染力,看見一家人很開心、團結及和氣。
不過,四代同堂合照中的女主人,陳漢興的媽媽去年離世,享年95歲,他形容媽媽在睡夢中離去,沒有痛苦,他亦感到欣慰。昔日每逢周六在「鏡明」舉行的家庭聚會,未有因「大廚」離世而消失,約700呎的「鏡明」從前是前舖後居,現時廚房仍然保留,由陳的三家姐接棒拿起鑊鏟煮大鑊飯,好讓一家人聚首共享天倫。
「我屬牛,爺爺話我要好似隻牛咁勤力先得。」陳漢興由牛仔變成現時人稱牛叔。牛叔的爺爺陳明洽家境不錯,他覺得做玻璃生意較有特色,遂於1927年左右,與友人合夥在油麻地上海街360號經營公司賣玻璃相架;他在夜冷舖買了一幅寫着「鏡明」的真金招牌,一掛便將近一個世紀,牛叔意會到「做玻璃一定要鏡明」。後來爺爺與友人拆夥,繼續獨資經營。
早年「鏡明」主要做水上人生意,水上人喜歡送畫、鏡字賀人買新船,就如賀人新張誌慶會寫鏡字「生意興隆」、賀醫生診所開業,鏡字會寫「仁心仁術」,或是供奉神明祖宗的紅底金字神主牌等。當年家居仍用鐵窗的時候,每逢颱風過後,就是「鏡明」最忙碌之時,不少住戶要找他們上門修理窗戶,一日處理200扇窗。直至舖位所處的舊樓於50年代要清拆,「鏡明」遷至現址上海街111號舖。
捱過低谷學藝雕字
牛叔爸爸陳國慶當年可算是富二代,衣着講究,騎電單車、玩相機,那年頭都是有錢人玩意。不過,因一次墮入生意騙局,要賠償客人數萬元損失,身家一鋪清袋,更有感走投無路而輕生,幸及時獲救逃出鬼門關。牛叔爸爸為了捱過低谷,將舖頭分租給人賣金魚、賣衫、經營找換生意;過年時兼賣桃花,支撐店舖的經營。
牛叔12歲開始在舖頭幫手,跟爸爸經歷過艱苦歲月,他虛心跟店內的老師傅學藝雕字,兼練得一手好書法,同時自己慢慢鑽研用最快時間做起一塊鏡字。訪問當日,牛叔示範被稱為「藥水金字」的鏡字初步製作過程,做法是首先在已𠝹好尺寸的玻璃上貼上膠牆紙,然後在牛油紙上寫毛筆字待乾,將之貼上已黐膠牆紙的玻璃面上,沿着毛筆字型𠝹出字模。
之後用化學藥水腐蝕字模的玻璃,令字形凹下,髹上真金,鏡字便會呈現金色。不過化學藥水有危險性,比鏹水的腐蝕性更強,現時一般化工原料舖都不售賣,所以牛叔未能即席示範落藥水部份的過程。牛叔指,以前都有行家懂得這門手藝,可惜現時已買少見少。
現時製作鏡字,大多改用電腦𠝹字,然後打砂令玻璃表面凹下,代替用藥水腐蝕玻璃的過程,但牛叔認為,利用機械化電腦鏡字的金字效果會較為啞色。「鏡明」現時主要賣相架、畫框、替客人裱相裱畫等,而現今網購便宜方便,「鏡明」的生意會否更難做?牛叔說:「個個以貪平為標準,但出嚟效果係霎眼嬌。爸爸教落,做生意唔好呃人,有麝自然香!」
牛叔的兩名子女都已為人父母,他先後榮升公公、爺爺,談到去年出世的孫兒不扭計任人抱,他即露出一副甜絲絲的「冧樣」。秉持爸爸遺願,繼續經營「鏡明」,閒時弄孫為樂,對牛叔而言已很滿足,「就算將來退休都唔緊要,到時租出去,到後代想做生意都仲有間舖喺度。」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