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嚐假期】西貢鬼島再現生氣 鹽田梓曬出回甘海鹽

【遊嚐假期】西貢鬼島再現生氣 鹽田梓曬出回甘海鹽

【遊嚐假期】
香港自古盛產海鹽,老一輩常言道:「我食鹽多過你食米!」但相信吃過本地鹽的人寥寥無幾。十九世紀時,西貢鹽田梓曾是香港主要鹽田之一,後來因英政府徵收鹽稅而停產。近年,村民復興鹽田,再次出產食鹽。記者到訪鹽田梓,一窺本地海鹽是怎樣煉成的,同時認識這條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

西貢市以東的小島鹽田梓是一條客家村,全村姓陳,原本聚居於深圳鹽田,三百年前移居香港。最高峯時曾住有二百人,隨着村民自六十年代開始搬走,至九十年代最後一戶人遷出,小島便漸漸荒廢,一度被稱為「鬼島」。

二〇一〇年起,原居民推動復興村落,大大改變「鬼島」風貌。「二〇〇四年,教堂因日久失修幾乎要停用,我們立即發起復修。修完教堂,我又想,既然叫鹽田梓,怎能沒鹽田呢?於是在二〇一三年和村民組織保育中心復修村落。很僥倖教堂及鹽田的復修工作,都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其中鹽田更屬『傑出獎』。」從英國回流香港、擔任鹽田梓村村長二十年的陳忠賢說。

鹽場主管葉陳立說,陽光是海鹽結晶的關鍵因素之一,慨嘆海鹽可謂「粒粒皆辛苦」。

村長英國回流 帶頭修祖屋

陳忠賢更帶頭復修村屋,「我小時候移民英國,八十年代讀完書回港,其中一個心願是振興鹽田梓,回復昔日面貌。二〇一三年我重建了祖屋,以先父的名字命名為『懷仁居』,又將以前的雞舍復建,以祖父的名字命名為『國坤樓』,希望更多村民回來修好祖屋。」

荒廢後一度成為養魚塘的鹽田,昔日約有六畝之大,「據文獻記載,此處出產的鹽,當時足以供西貢一帶居民食用。」鹽場主管葉陳立說。現時的海鹽,以當時極有可能使用的「水流法」曬製,「我們仍使用二、三百年前建造的水閘,潮漲時收集西貢海水到儲水池,再引進蒸發池,放進以磚頭和帆布搭建的劏房鹽田逐少蒸發,約兩星期便結晶成鹽。」

「海鹽經多重蒸發去除雜質,又經太陽高溫消毒,加上其本來含鈉量較少,故不會是『死鹹』,最後更有回甘的甜味。」記者嚐過,發現這海鹽較普通餐桌鹽淡味,最後會有點點甜味湧現。

鹽場現時每年可產約十噸海鹽,「豐收」的秘訣是陽光、微風等天然因素,「鹽田的鹽現時已達國際食品安全委員會的指標,又定期送到科技大學檢驗,證實可安全食用。希望今年內能推出市面,讓更多人吃到香港製造的海鹽。」葉陳立補充。

這條客家村的另一特色是其天主教背景,大部份村民都是教徒,「我們村內無廟、無祠堂,但有聖若瑟天主教堂。百多年前有傳教士來傳教,幫村民改善生活,和他們打成一片,村民便陸續信教。太公曾有一個小房間用作祠堂,後來也讓給神父傳教。」陳村長說。

全村信天主教 獨有百年小教堂

據悉,全島村民於一八七五年一度全部領洗成為教徒,一八九〇年,有村民更捐出土地建聖若瑟小教堂,成為香港最早期的聖堂之一。到了一九六〇年代,村上仍有一百九十三名教徒。時至今日,村民每年五月也會從世界各地回到鹽田梓,參加聖若瑟小教堂的主保瞻禮。

從鹽田向滘西洲方向步行二十分鐘,就到島上風景「打卡位」玉帶橋。站在連接鹽田梓和滘西洲的玉帶橋上,可遠眺橋咀、浪茄和沙咀等景色,更可三百六十度環視海景。然而,最初建橋的原因卻與郊遊無關。

鹽田梓全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由於資源有限,以往不少村民會划獨木舟或直接游泳到鄰近的滘西洲耕田、牧畜。「四十年代時曾有村民出意外,所以有人提議起條橋,減低危險。結果一起便近十年,耕田出身的村民不論男女老幼,只要擔得起泥的都會幫手。加上潮漲潮退時間不定,又沒有機器幫忙,村民只好不分晝夜動工。」於鹽田梓島上出世、年逾六十的珍姐說。

賣居屋進駐 唯一島民:不後悔

九十年代起,鹽田梓處處村屋也人去樓空。到了二〇一一年,終於再有人長居島上。「我把居屋賣掉,花一年時間復修村屋,中間錯失了再置業的時機。有人話我儍,花這麼多錢和時間維修爛屋,但我照樣去馬。」居民豐哥說。他與太太是島上唯一的住戶,原本住在市區居屋,因到島上做義工而愛上當地環境,後來成為島上居民。「這裏生活簡單,閒時出海、耕田,每日可以不用消費。近年我用三十萬翻新村口這間士多,成為私人飯堂,和三五知己聚會。不知不覺已住到第九年,我完全沒後悔。」豐哥說。

來到客家村,怎能不吃茶粿?強叔十多年前開始建茶座賣茶粿,茶座位置從長滿雜草做到今日高朋滿座,除了做生意,他更希望以食物延續客家文化,「客家人最出名的文化之一是茶粿,我自己種雞屎藤,因為說起茶粿一定會想起雞屎藤。之後嘗試以斑蘭、南瓜和紫薯等製茶粿,結果反應不錯,其實茶粿口味可以很多變。」

鹽田梓中的「梓」,有懷念故鄉的意思。位於村口、近碼頭的「鄉誼茶座」,成立本意就是想村民在茶座聚首,一同緬懷鹽田梓,「以前村公所和茶座的位置是村民聚腳熱點,大家會一同聊天『打牙骹』。此處最主要不是做生意,而是想讓村民回來重聚。」強叔笑說。

強叔打理茶座逾十年,他指此處昔日也是村民聚腳「打牙骹」的熱點。

島上唯一住戶豐哥夫婦,閒時會出海、耕田等,在此處已居住了九年。

鹽田梓全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距離西貢碼頭約15分鐘船程。

鹽場以劏房蒸發池逐少蒸發海水成鹽。

鹽田梓聖若瑟小教堂已有過百年歷史,是香港最早期的聖堂之一。

玉帶橋連接鹽田梓及鄰近的滘西洲,方便居民來往兩地耕作、牧畜。

這裏的茶粿不只雞屎藤味,更有南瓜、紫薯、斑蘭等口味,餡料有紅豆或花生。

製鹽過程

首先以磚頭圍成正方形,再鋪上帆布,建成劏房結晶池。

小心鋪好帆布,以免漏水,倒入以海水蒸發所得的滷水。

蒸發數日後,滷水便會結晶成鹽,再用鹽刷幫助收集。

經過風乾後,海鹽可放入器皿保存。

記者:李美琪
攝影:黃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