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寂滅 - 陶傑

擁抱寂滅 - 陶傑

一個香港商人,部署由香港走資,在京都的渡月橋,看中一家做蕎麥麵的小店。

小店由一對日本老夫婦經營,超過三十年,地點處於遊客熱鬧地區,但一碗蕎麥麵做得比較單調,不是不好吃,而是平穩無奇,缺乏變化,故此長期生意不好。附近另有一間食店賣鰻魚飯,卻非常受歡迎,門庭若市,相對之下,蕎麥麵小店冷清空寂,觀者心酸。

這對日本老夫婦本來極不想賣的,無奈再也撐不下去。有港商出高價買,最後含淚簽合同。

這位港商付了錢,看中京都大量的中國和外國遊客,準備將店子改為中國包子店。

港商一時好奇,問那原來的老闆夫婦:「你們明知道只賣蕎麥麵,沒有人來光顧。世界變了,京都的遊客又以中國人為主力,你們為什麼不改變一下自己,適應新的市場呢?」

老夫婦當初不答話。問多了,老先生說:「我們的蕎麥麵,是我們這家人三代傳下來的手藝。我們相信這是好的。一切我們認為是好的事物,即使世界不欣賞,我們也不會改變。沒有人來,我們寧願關門,賣一點錢退休養老。」

港商朋友這才明白,這是日本文化基本精神。日本人要把食物做好,先對得住自己的良心判斷,二憑自己的自信堅持。他們沒有興趣改變這個世界,但春花秋月、夏木冬雪,如幽谷,如遠山,也不想這個世界改變自己。

日本貨殖,許多人以為,質地非常好,就是欠了一點點所謂marketing。

但日本人不太介意所謂的市場推廣學。一家麵店,四五張桌子,若是口碑好,你翻山越嶺來找我光顧,我不要所謂的一帶一路,向外開分店、賣專營權,我不走向世界,世界你走進來。

如夏目漱石說:「嘗遍人間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日本民族下一代不願生育,人口有老化而減少之憂。但是不可以因此而吸納移民,不可因為「基層的工作沒有人願意做」而像歐美一樣,對外大量開放日本國籍。

因為外國人無論如何同化,永遠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即使有一天日本人口一個不剩,是地球不再擁有日本,在美學上,將會是人類不配再有一個如此高貴的國家為鄰。這個孤高的國家,不可以妥協,在一個劣幣驅逐良幣、喧嘩取代寧靜、庸俗排斥精緻的世界,若不可以修憲、建軍,因舉世的偏見而無法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日本不可以因這個世界瘋狂的「消費市場」改變自己,寧願最終把門關上,沐浴更衣,端坐閉目,準備擁抱美好的寂滅,擁抱山海間最後的殘陽和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