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束縛 牧師走向社運前線

脫離束縛 牧師走向社運前線

王少勇牧師很忙,傍晚在教會內做完祈禱會,然後又要趕回金鐘,自6月10起,差不多每晚他都在立法會附近,唱《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更是由一次他參與的祈禱會開始,「11號晚有2,000人集會,9點完咗後就叫參加者散去,但佢哋無走,開始唱呢首歌,初時估大家唱10分鐘就散,點知唱足十幾個鐘」。

一件事情的發生,有時只是幾個偶然的湊合。就這樣,一首聖詩把不同的人聯合起來,王牧師說藉着詩歌緩和在場氣氛,是一種溫柔的力量,「係無能者展現出嘅大能,傘運後我哋所有人都經歷無力感,覺得自己失敗咗,但民主運動係長期嘅」。教徒與非教徒能一起唱詩,王牧師覺得非常感動,今天的融洽,跟五年前傘運的情況剛好形成強烈對照。

王牧師相信,作為神職人員,有一種站於當權者與人民中間的責任,五年前,他跟40個牧師站在警察防線前,隨即引來「唔好阻住地球轉」的謾罵。五年後的6.12,雙方開始進入劍拔弩張的情況,他跟其他牧師撐起傘,站在警察前,手牽着手繼續唱詩。

「我哋有向警察呼籲放下長盾,亦有同示威講唔好衝,的確有示威者退後了。」他們一直守在公民廣場外,直至催淚彈連珠炮發地擲向他們,「其實都驚㗎,催淚彈就落喺身邊,下一秒就睇唔到前面」。

教會在過往的社會運動角色,一直都較為保守,走得較前的張大衛牧師卻在這次運動中,看見了另一番新的氣象,「以往喺教會批評政權,會有好多限制,今次卻有咁多教牧聯署同群眾同行」。

「傳統教會傾向親政權,年輕教牧就算追求民主、公義,都會俾年長嘅領袖阻止。」

談到宗教與社運的關係,大衛牧師說,回歸以後,香港的宗教自由一直受打壓,「傳統教會傾向親政權,持唔同意見嘅教牧唔敢出嚟批評」。他更指出,現時特首選舉的宗教界別其中10席來自基督教,由教會內部選出來,全都是親建制,「一啲敢言嘅20、30歲年輕教牧,同傳統大教會嘅理念唔同,佢哋追求民主、公義,佢哋會關心大陸拆教堂事件,想聯署或講道時提及,都會俾教會內年長嘅領袖阻止」。

教會避談政治,大衛牧師舉一例子,數年前有位年輕教友參與反高鐵運動,在立會外苦行,卻被其他人看見了,他所屬的教會卻拒絕為他受洗。

一次社運,成了一個讓人反思教會、教徒與社會關係機會,自由多元的普世價值,如何能在教會中體現?回歸到現實,教牧因為不同政見而離開傳統教會,在外邊又是否真有更大空間?當這些比較前衞的教牧出現於社會的鎂光燈下時,也許能為宗教團體與社會的未來帶來一些新的想像。

張大衛牧師認為自發的祈禱會可為社運帶來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