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無意中看到一套細節考究的中國劇集,引發我翻書上網勤力做功課,終於解了多年心中謎團。背景是中國古代,當中一幕說到,民間有新潮流,時興「炒」的菜式。皇上知道,嘖嘖稱奇,食指大動,覺得作為一國之君兼KOL,必須盡快一試打咭。「炒」確然是中菜特色,原來遲至春秋戰國才出現,於是靈機一觸,令我想起另一課題。
中西方民族在進食時用的工具,在最早期遠至未有文字歷史之前,應當是非常接近。原始人開餐,除了用手,便是刀,那怕是石刀木刀。順手把宰殺動物用的刀拿來切肉,是很自然的發展。直至中古世紀,西方餐桌上依舊是放一堆肉,幾把尖刀大家圍吃。後來怕喝醉失手危險,路易十四頒例,餐刀不得太鋒利,才改為較小較鈍的版本。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出土,已經有小石刀蹤影,相信是切肉分吃之用。後來發展水煮之食,刀子不太方便,熱呼呼的怎處置,人類於是拿起蚌殼舀食,這是勺子的早期雛型。尤其進入農業時期,多了米粟粥類食物,匙羹的用途更廣。三千多年前商周出土,勺子經已是青銅打造,長柄舌形。繼石刀、蚌殼之後的飲食工具,有骨叉。是的,中國人老祖宗,在很久很久以前,開餐是用叉的。有多久呢?齊家文化出土,證明早在四千多年前開始。而在西方,十六世紀,叉子應用大盛,當時的推手,是嫁給亨利二世的法國皇后foodies潮人Catherine de Medici。
刀、匙、叉,本是方便人類進食最早出現的工具,中西亦然。西方一直沿用至今,而中國卻在某一段時間,發生了某些事,出現了筷子,更弔詭的是,這兩支比刀叉難用的小東西,卻奇怪地完全取代了刀叉的地位,然後再廣傳至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地。筷子的出現無從可考,有說是妲己為討紂王歡心,取下頭上玉簪,把食物夾起,吹至溫度合適再送入皇上口中,龍顏大悅,兩支玉簪傳至民間,成為箸。又有另一說法,大禹治水,工作很忙分秒必爭,有一次做了肉湯,太燙沒法用手拿起,他又不想等待浪費時間,於了用兩枝樹枝把肉夾起,久而久之習慣了成為筷子。這些傳說,聽上去有趣,我是一個字也不相信。因為在這些年代,勺子早已出現,方便好用,何須如此費勁用筷子。
必然有其他原因,是甚麼呢?劇集中說的「炒菜」新浪潮,令我聯想起箸。《禮記·曲禮上》有「飯黍母以箸」的記載,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亦「挾提」。雖然沒有文字記載,揚州大學邱教授在2003年《炒法源流考述》提到,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出土青銅文物中,推斷當時有炒煎炸的作法。後來的《齊民要術》記錄了中國千多年前人民生活,當中有炒雞子(雞蛋)法:「打破在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混豉,麻油炒之甚香矣」。炒蛋要教,證明當時是新事物。炒與箸出現的時間吻合,可猜想饞嘴的中國人,發明了「炒」這新技法煮了新菜式,發覺刀叉匙不合用,於了做了筷子。必然如此。因為有燒烤所以用刀,有肉湯所以有匙,有炒菜自然出現筷子,食物帶動食具。「炒」,最早在中國出現,筷子亦然,不會是巧合。
筷子難用,是事實,用慣了卻是異常靈巧,有搛、拌、撈、切、卷、壓、剔等變化 。筷子的普及,反過來對中國菜有結構性的影響,譬如說,由一大塊燒肉變為肉絲、肉粒、小點心,湯麵亦方便。蒸全魚,你挑魚眼我吃魚腩,各有所好,靠的是一雙箸。我反對把中菜碎化,亦是這原因,未來有機會在這課題再作討論。我們祖先發明了筷子,才主動在飯桌上放棄使用刀叉,因而造就今天中菜及東南亞菜的面貌,這是不用懷疑的結論。找出答案,鬆了一口氣,看電視有益身心,可以學推理,明歷史,十分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