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載亡夫「寶物」忘不了的痛

滿載亡夫「寶物」忘不了的痛

曾婆婆上世紀60年代為逃避越戰來港,不久認識已故丈夫,現長居狹小的樓梯間,原因之一是守護埋在垃圾堆中丈夫的遺物,包括他珍藏的大量郵票簿和書籍。每當談到相知相愛40載的他,她都忍不住哽咽:「雖然佢已經離開,但我知道佢時刻喺我身邊,我成日夢見佢。」現時身邊少了個人,她不再敢單獨到圖書館看書,亦食之無味,「好懷念佢,好幸福,亦都好不幸,如果我同佢感情唔好,走咗咪走咗囉。點樣我都唔會忘記佢,咁咪好痛苦囉……」

相愛43年從未吵架

1967年,曾婆婆由胡志明市逃難到港,懂中文的她在尖沙嘴一間小學獲聘為教師。不久她在謝師宴邂逅在中學部任教、比她年長八歲的黃伯,二人一拍即合,黃伯常駕車載她到全港各處遊玩,拍拖之餘認識香港。結婚後,夫妻薪水加起來有2,000元,省吃儉用,1984年終以約80萬元,購入灣仔單位,「以前一碗雲吞麵只係個半,一碟飯個九,我哋非常慳,買到單位嗰時摸住幅牆喊。」外人眼中的垃圾屋,是她與黃伯的寶物。

曾婆婆娓娓道來與黃伯的過去,「我同佢43年,到佢走嗰陣,未嗌過一次交,我好自豪遇上一個好好嘅丈夫。」當談到偕黃伯到維園看花、相伴到圖書館閱讀、依偎在電車看風景時,曾婆婆眼裏總閃爍着光采,「我先生睇起嚟係福相,應該比我長命,我好高興佢可以保護我直到去世。」

黃伯2011年在家中暈倒後離世,昔日二人不時在家中「撐枱腳」,「𠵱家佢已經離開,我煮都係煮一人份,望向旁邊空無一人,我冇心機食。」日前去醫院檢查,她體重下降兩磅,醫生着她多吃才有體力。她向記者無奈道,黃伯離開後變得食而無味:「我本來都好為食,但當佢一走咗,我食咩都一樣味道,畀鮑魚我食都係咁嘅味道,畀麵包我食都係咁嘅味道……所以我食唔食都無所謂。」

黃伯以往會帶曾婆婆遊歷他成長的沙田區,現時他骨灰長埋沙田西林寺,「以前同佢並肩同行,幾遠都唔怕,𠵱家雖然係同一條路,對我嚟講非常遙遠……」
■記者盧藹雯、周子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