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專題】
世界衞生組織去年將儲物成癮,列為《國際疾病分類》中精神障礙一種。近年本港越來越多患者因過度囤積雜物,甚至造成火警釀傷亡。《蘋果》尋訪八旬獨居個案曾婆婆,她雖擁市值逾800萬元單位,過去逾八年卻一直在數步之遙的梯間與垃圾同眠,寓所堆滿雜物之餘,更以過萬元另租單位放垃圾。這名「千萬婆婆」因阻塞梯間,多年來被罰款逾16萬元但一一繳清,並自言:「我係有家無可歸。」
記者:盧藹雯 周子惇
根據世衞定義,儲物成癮者會無視物品真正價值,累積物件令住處凌亂,引發個人、家庭及社交問題。外國關注疾病團體估計,歐美國家有2%至6%人口有儲物癖,逾千萬人,單是英國就有約340萬人有儲物癖。《蘋果》5月初探訪住在灣仔駱克道一棟大廈的曾婆婆,當時她瑟縮梯間一角,被大量雜物包圍,垃圾桶旁邊放滿乾糧,連電錶房亦被雜物堵塞。逗留15分鐘,記者已感皮膚痕癢。
雜物阻救援 夫倒斃屋內
「我已經退休,78歲,做到呢啲已經好好。」曾婆婆強調,每日將雜物分類賣出,做環保回收很有意義。來自越南的她退休前與丈夫均為教師,現每日在梯間閱報、落樓回收垃圾或買飯盒。她在港舉目無親,靠在外國的姨甥等人匯款過活。其單位建築面積601呎,實用面積495呎,兩夫婦1984年以約80萬元買入,現市值達815萬元。鄰居指她相當富有,更以約1.5萬元另租樓下單位放垃圾,但只入內梳洗不居住。
「譬如我窮,無家可歸,應該認命吖,但我係有家無可歸。」曾婆婆聲稱,丈夫去世前叮嚀她別留在單位,因沒人能保護她,但追問下她又處處迴避。記者透過凶宅網發現,2011年3月清晨她的丈夫在單位暈倒,但因太多雜物阻塞,二人被困,消防接報破門入屋救人後,證實丈夫死亡。
鄰居馬伯透露,約20年前搬來時一切正常,曾婆婆夫妻恩愛且有學識。約10年前她開始儲物,丈夫在生時已在屋內堆放不少垃圾,她更曾睡在走廊,丈夫離世後情況更嚴重,現不時巡樓執垃圾,「好多人想幫佢,但都搞佢唔掂。」勸阻她時又發生衝突,相當無奈。馬伯稱她的單位去年曾引來老鼠、蟲及烏蠅,他曾想出售單位,惟買家望見此情況,即耍手擰頭或壓價,故未能賣出。
曾婆婆單位外的垃圾,已堆叠至門一半高,記者移開晾掛在鐵閘的衣服,發現木門有個洞,原來當年消防鋸門救人後,至今仍未修理。由洞口觀察,若伸手入內,約只有一個拳頭空間,加上鄰居多年觀察推斷,相信屋內垃圾已堆積如山。
街坊指「計時炸彈」
大部份受訪街坊都不滿曾婆婆惹來的衞生等問題,有鄰居形容她神憎鬼厭,但她對構成危險並不自知,反指鄰居黃氏姊妹,違規將單位經營陶藝教室,曾向管理處投訴,黃氏姊妹否認指控,指她是計時炸彈,擔心若發生火警會釀傷亡。社工、福利機構及區議員均欲協助曾婆婆改善問題,跟進三年的區議員李君頤稱她為人孤僻,丈夫離世或令她情況變得嚴重,更將感情聯繫轉移至儲藏的物品。
翻查紀錄,曾婆婆自2012年,每年均收到違反消防條例票控,多年來累積罰款逾16萬元,但她均清繳罰款,不少住戶感束手無策。律師梁永鏗指受滋擾鄰居可透過業主立案法團採取法律行動,若情況嚴重,法團可拍照證明有人佔用公眾地方,違反大廈公契,迫令業主清空雜物,業主不從屬藐視法庭,除會被拘控,另可安排執達吏「清場」,向業主追討清理費,一旦業主拒付款,單位甚至可遭釘契。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解釋,醫學界近10年發現儲物癖患者一般有強迫症,才慢慢定義為精神病一種。2013年美國當局率先將儲物癖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去年世衞亦將之納入《國際疾病分類》,正名後會有治療指引,甚至可引用條例強制患者接受治療,有利日後向患者提供適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