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或由腦病變引發

醫生:或由腦病變引發

有專科醫生指儲物癖與腦病變影響有關,患者幾乎不會主動求助,直至情況失控,家人或鄰居忍受不了才揭發問題,故容易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若發現家人有重複購物、拾荒或不肯拋棄垃圾的習慣,影響個人經濟及衞生,或跟家人起衝突,就要留意或是儲物癖先兆,應盡早檢查腦前葉是否出現異常,並接受評估。

可引用條例強制治療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指,儲物癖是一種帶強迫症的心理病;另一情況是因腦前葉異常,與認知障礙有關,一般60歲以上長者較易病發。在患者思想中,儲物是環保及不浪費等美德,即使收集的是垃圾,仍無法丟棄,若丟棄其物品,患者有機會雙倍儲回來。當患者儲物致影響人際關係、個人情緒及工作表現,已可確診。藥物治療並不理想,需靠行為或心理治療,「初期治療會比較易,去到中期就好困難。」

註冊心理學家陳志豪亦稱,能靠心理輔導改正患者行為,「呢個病可以係創傷後遺症觸發出嚟,例如經歷打仗、貧窮、親人去世等心理創傷」,致後來病發時因怕失去而失控般儲物。曾處理儲物癖個案的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說,患者一般不願求診,有個案因過度購買玩具,令百餘呎房間寸步難行,家人帶患者尋求輔導,但患者只肯見面一次,「佢哋一般唔覺自己有問題,而唔肯做輔導。」

丁補充,有政策對應有獨居長者的患者,一旦發現其情況已嚴重影響個人健康及環境衞生,可引用《精神健康條例》,強制其接受治療。
■記者龔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