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
「黨大於法」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所定的基本國策,習今年2月發表《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講話,強調以黨治國,絕不能走西方司法獨立的路子。《蘋果》翻查近年內地民營企業家所遭遇官司,發現判案每每取決於當權者意志,充滿諸多爭議,充份體現黨大於法的精神。有法律界人士表示,中央一直力圖中港司法接軌,將內地一套搬來香港,亦有財經界人士指,特首林鄭月娥堅拒撤回修訂《逃犯條例》,有商人憂慮日後草案可能借屍還魂,仍在部署撤資。
記者:林瑞秋
「中國的企業家不是在監獄,就是在通往監獄的路上」,這句子一度在內地瘋傳,來自內地經濟維權律師陳有西一篇演講,力陳內地企業家遭遇的司法不公。當中最震撼的,是被捕時只有26歲的「浙江東陽富姐」吳英案。吳英本是東陽市一名農家少女,在民間借貸興盛的浙江,向親戚朋友集資投資物業,並創辦本色集團,成為當地名人。
吳英非法集資囚25年
2007年吳英突然被捕,當局指她非法集資超過7億元(人民幣.下同) ,被浙江高級法院判處死刑。吳英父親多年來為翻案奔走,指由於樓價大升,吳英所購房產價值已超過10億元,足夠償還投資人有餘,但這批房產早被東陽公安和法院沒收並賤賣,亦連累投資人無法得到賠償,斥當局「謀財害命」。2012年吳英被處決前夕,全國多名律師發起聯署,要求「刀下留人」,最高法院最終駁回死刑,吳英改判25年監禁,但她當年的投資款項至今仍下落不明。
內地政商關係風雲變色,權鬥洗牌後,民企老闆隨時受牽連。2017年1月,明天集團掌門人肖建華在香港四季酒店被挾回內地,事件震動全港。有分析指肖建華是中共多個政治派系的「白手套」,中央是為當年召開的十九大換屆預先清除隱患。事發超過兩年,肖建華至今下落不明,但旗下包商銀行上月被中銀保監宣佈接管,即他本人尚未進入司法程序,名下資產已被充公。包商銀行被強制接管,造成內地金融動盪,拖累內銀股價近期持續疲弱。事件揭露內地權鬥的殘酷,亦顯示當局無視司法程序。
類似案件還有被稱為「私募一哥」的徐翔案。徐創辦的私募基金澤熙投資成績驚人,年回報率10多年來均超過100%,有消息指背後獲大量高官資金撐腰。徐翔在2015年7月股災時,拒絕響應政府呼籲出資救市,並拒在當時基金界的救市聲明聯署,當年11月即被捕,以內幕交易、操縱股票交易罪被判監5年半,罰款110億元。
仰融遷廠得罪薄熙來
此外,內地企業家因得罪官員而被投獄的個案屢見不鮮。2009年武漢市政府要求當時湖北首富蘭世立將旗下東星航空轉讓予國企中航集團,蘭世立拒絕後,以欠稅罪被判監4年,東星航空被勒令破產並轉讓。蘭世立出獄後多次公開舉報武漢市長,但沒有下文。
華晨汽車(1114)創辦人仰融案是另一經典案例。華晨汽車上市後,仰融擬將總部由瀋陽遷至浙江,得罪時任遼寧省長薄熙來,當局向他發出通緝令,仰融被迫流亡海外。當時為民企的華晨汽車被收歸國有,成為國企,至2012年薄熙來落馬,仰融才能重返內地經商,但其名下的華晨股份權益則未獲當局承認。
為提高民望,習近平近年開始為一些冤假錯案平反。在去年,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中和甘肅企業家趙守帥被控詐騙囚逾10年後,被最高法院宣判無罪,但兩人未因冤獄而獲賠償。張文中旗下的物美集團已在香港股市除牌;趙守帥則指被錯關11年令公司停業造成損失21.6億,沒收資產至今未歸還,足見內地企業家權益毫無保障。
內地法治基礎薄弱,令企業家難有安全感。調查內地富豪狀況的胡潤研究院今年1月發表報告,指內地千萬身家富豪中,考慮移民或正申請移民的比例高達47%。
法政匯思召集人、大律師李安然指,內地類似個案時有所聞,「香港人最驚內地嗰一套,就係隨時拉人封艇。內地司法並非獨立,當權者可以不斷使橫手,隨意執行。尤其如果與當權者利益不一致,就更難保障」。
李指中央同意林鄭月娥暫緩《逃犯條例》修訂,可能只是因應中美貿易戰及G20峯會等國際形勢,待形勢轉變可能又再提出。
資深對沖基金經理錢志健認為,雖然政府暫緩修例,但商人及富豪仍有憂慮,「係信心問題,當信心冇咗,仲可以做乜去保證?」他指有開工廠的商人,因修例開離岸戶口,更有基金經理稱已沽售香港股票,「好多人起碼兩成資產offshore,唔係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