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題:貿戰重稅 歐美減定單 東莞鞋商命懸一線廠房急遷越南柬埔寨

兩岸專題:貿戰重稅 歐美減定單 東莞鞋商命懸一線
廠房急遷越南柬埔寨

【大阪「習特會」前瞻二之二】
美國新一輪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清單正等候總統特朗普發落,作為全球最大鞋類生產和出口國,中國製鞋業隨時成為下輪關稅戰磨心,不少歐美客戶擔心未來受衝擊,已紛紛從中國撤單。為名牌代工的台資廠昌健鞋業董事長童水順,最近收到不少客戶警告,因避免受關稅所累,已下令一定要離開中國工廠。客戶定單率先進入「逃亡模式」,童旗下東莞廠的產能只剩一成,貿易風暴未至,已提前為內地鞋廠掀起毀滅性的衝擊。
記者:廖智廣 李俊杰

未等記者發問,童水順已大呻對貿易戰的憂慮,「3,000多億美元(下同,約2.3萬億港元)真打的話,全世界都震盪了,搞不好連股票都會崩盤(崩潰)」。美國去年分別向500億美元(約3,907億港元)及2,000億美元(約1 6萬億港元)中國進口貨徵收25%關稅,攻勢超出中國預期。今年5月,美國落實再對餘下3,000億美元商品追加重稅,幾乎所有從中國進口到美國的貨品都受影響,服裝、鞋類、玩具無一倖免,實施日期未定,美方一直放風G20習特會後才會有定案。

童水順被內地傳媒形容為其中一位撐起東莞製造業半邊天的台商。
李俊杰攝

客戶表明「離開中國工廠」

躲過了初一,避不開十五,一直不在美國關稅鍘刀下的中國製鞋業,還是要被瞄準在新一輪清單上,「如果3,000億真的實施,這是全世界的災難,不是只有我們這行業的災難」。大吐苦水的童水順被內媒形容為撐起東莞製造業半邊天的台商之一,見證東莞代工業30年興衰,上世紀80年代在厚街鎮設廠,鞋廠主要為國際名牌代工,目前客戶有Hush Puppies、Kenneth Cole、ZARA等。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鞋類生產和出口國,昌健最風光時,東莞廠區內的三幢廠房日夜生產,接單接到手軟,以至要在湖南株洲增設廠房,「廠區裏曾車水馬龍,人們接踵比肩」。一到上下班時間,街道便會十分擁擠。

然而,隨着中國生產成本飆升及未可知的貿易戰等因素影響,中國全國鞋產量及出口量逐年萎縮,全國鞋產量由2014年年產量155億對,減至去年接近130億對。童水順稱,東莞因代工製造業衰退,海外定單減少,2014年開始,昌健的出口定單年均下降4.9%,定單不足,加上美國關稅等隱憂,令生意雪上加霜。

童水順表示,歐美客戶最近向他發出警告,已沒有定單,他稱隨着美國發表新一輪關稅預告,客戶表明要減少對中國工廠的依賴,下令「一定要離開中國工廠!」,尤其每對成本20美元(約156港元)以上的高單價鞋款,「如果成本20元美元以上的鞋子,25%關稅每雙要收5元(約40港元)關稅,那不得了」。

童水順透露,昌健內地廠房的整體產能比例不斷下降,由2015年的70%減至今年只剩下10%產量,其餘定單遷往越南及柬埔寨,自己成了「空中飛人」,不停穿梭東莞及越柬。湖南廠房已關門,東莞廠只剩下一個生產車間,主要負責困難度高或交貨期短的小定單,工人少了一半以上,令廠區顯得零落空洞。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去年出售的鞋類產品中,70.7%是中國製造,另有84%配件、41%服裝也都是中國製造。當地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首兩個月,美國從中國進口鞋類同比下降9%,進口越南鞋類則較去年同期增長8.7%。美國鞋類配銷商及零售商協會(FDRA)估計,如果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會迫使美國消費者額外增添70億美元(約540億港元)負擔,關稅嚴重影響美國零售業。

美170間鞋企促特朗普停手

中美交戰不斷升溫,Nike、adidas等170間鞋企上月發公開信,擔心新關稅給製鞋業造成毀滅性影響,要求特朗普結束貿易戰。公開信強調,上調關稅將令部份鞋類要支付100%稅款,零售價格將上漲一倍。公開信還列出各種鞋類因關稅的加價幅度,慢跑鞋從150美元(約1,170港元)漲到206美元(約1,600港元),帆布鞋從50美元(約390港元)漲到65美元(約500港元)。

生產膠涼鞋的Crocs近日宣佈,受中美貿易戰影響,計劃將在中國製造並輸往美國的產品減少三分二以上,以防止可能的關稅成本。

外貿定單減少,商界提議增加內銷應對,實情又是否如此理想?童水順表示,按統計中國每人平均擁有2.5至2.8對鞋,美國人則為6至10對,「如果中國每人消費量可以提高到六雙,那我們也不用管中美貿易戰的問題,我們鞋子自己生產都不夠(內銷)」。但現時內地市場氛圍淡靜,市民消費力不加反減,內銷未必可行。

雖內地定單受衝擊,但他沒有撤離中國的打算,而是將東莞廠當成研發中心,柬越廠房負責生產。對於新一輪關稅是否會落實,童認為,問題攸關世界領導權,要解決很困難,但未必會真正落實,「會造成全世界很嚴重的經濟傷害,相信各國領導人都很聰明」。

Nike、adidas等170間鞋企上月發公開信,要求特朗普結束貿易戰。李潤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