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生死 - 楊靜

模擬生死 - 楊靜

今年的世界電子藝術學會在韓國光州舉行。近水樓台,與會者不少就來自韓國,或是移民別國的韓裔。韓國的電子藝術在東亞也是領先水平,這次來見識到不少他們在VR、AI、光學、聲學領域的創作。在被作品的美學和科技維度體驗打動的同時,也了解了韓國文化和精神。

我最喜歡的一部VR作品叫做《無名》,是在澳洲墨爾本攻讀博士的韓國女孩Sojung Bahng所作。韓國人有一種風俗:每年祭日,人們會在家中迎接已經死去的成員。家人會掛上死者的照片、畫像,相信死者會附身在這些物件之上,默默地看家人每天在做什麼。《無名》像一個遊戲,帶着VR眼鏡的觀眾扮演死去的妻子,她的丈夫仍然在世,一個人孤零零地活着。祭日這一天,妻子回去家中,附身在鏡框、屏幕等等物件之上,看着老伴跌跌撞撞地過着一個人的生活

Sojung Bahng說,不少觀眾在她的實驗室體驗過這個作品,很多人都會落淚。有個老太太甚至哭了二十多分鐘,被工作人員勸說很久,才願意脫下眼鏡,走出幻境。從別人的視角體驗死去仍在繼續的生活,通過VR體驗自己錯過了什麼、留下了什麼,的確容易沈浸而動情。

另一個作品則是來自醫學、心理學和藝術的幾個團隊合作完成的《VoiceHan》。韓語中Han這個字意味着極度悲傷之下仍然充滿生的勇氣,VoiceHan也是VR作品,它的使用者是將不久於人世的絕症病人。目前這個作品還在初創階段,大概的立意就是在病人意志低迷、體力不濟的時候,通過他們在VR的替身去到肉身去不到的地方,回憶往昔。如果研發做得好,真是一部向死而生的作品。

類似《黑鏡》這樣持懷疑態度的藝術作品非常警惕科技對於人性的摧毀,但韓國的這兩部作品反其道而行,用樂觀共情的態度看高度媒體化的世界,也是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