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水瘤」這個名稱不陌生,但是大家可知道水瘤(或囊腫)也可以分很多不同的類型?頜面部骨組織囊腫(intraosseous cysts)一般有兩大類:牙源性囊腫和非牙源性囊腫。其中來自成牙組織或牙的,就稱為牙源性囊腫。
鼻餹囊腫(nasopalatine cyst)是一種最常見的非牙原性囊腫,來自鼻餹管或餹乳頭的殘餘上皮,一般發生率不高,大約只有在1%的整體人口出現,男性一般較女性多出現這病變,病發年齡通常是40至60歲。
大多數患者沒有徵狀,通常都是在常規X光檢查中發現上頜門牙牙腳之間圓形或卵圓形透光區,而且邊界清晰,但門牙牙髓正常。如果受細菌感染,患者餹部軟組織會水腫,亦會出現局限性疼痛。有時囊腫可以導致牙齒移位、鼻塞,或者有黏液流到口或鼻腔。
鼻餹囊腫在X光片上與根尖囊腫看起來有些相似,醫生可以根據囊腫所在部位和憑門牙的牙髓反應作出診斷。如果要確診,除了拍X光片及立體電腦掃描以外,醫生也會做切片化驗,讓病理科醫生在顯微鏡下檢查囊腫細胞,若沒有症狀,囊腫沒有受感染,患者未必需要接受治療,可選擇定期做檢查,觀察情況;如不選擇手術治療,囊腫有機會令周圍的牙腳收縮、牙髓壞死、顎骨吸收、牙齒疏鬆。如果受感染,可能導致疼痛。
若有症狀,而囊腫又有變化,可以選擇做手術。如果周圍的牙齒已經受影響,做手術前可能需要先做根管治療。選擇接受手術治療的風險包括傷口感染、周圍的牙齒意外損傷;比較罕見的併發症包括周圍的血管損傷導至流血過多、神經線損傷導致前顎麻痹。
雖然手術有風險,但做了手術切除後,這種水瘤一般都不會復發。
撰文:香港口腔頜面外科學會潘思靈醫生
隔周三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