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脫清光 - 陶傑

就是要脫清光 - 陶傑

香港「反送中」大風暴,剩下的問題,是全城迫喝女特首林鄭,必須明確宣示「撤回」,但林鄭一味只堅持「暫緩」,只指出「本立法年度不再提出」,暗示其修改大計,如同阿董那個「八萬五」,「不再存在」了。至於「撤回」兩字,即使民建聯女主席加入施壓,就是三貞九烈的死也不鬆口。

英美外國勢力,看得明白,知道字眼上有什麼分別表示歡迎收回。

為什麼?因為西方列強外國勢力看得出,這是一場女明星的脫戲。在片場裏,大床上,女星肯脫,唯只肯點到即止的脫剩胸圍內衣,但全城民意,卻非要看脫個精光不可。

就像當年女強人狄娜,接拍大導演李翰祥的喜劇《大軍閥》。李大導與狄娜談好:這場戲的「初心」,彼此同意,是狄娜須玉帛相見。那時年近四十的狄娜以為,這把年紀,已經生過一胎,脫就脫,可不必露點吧,誰要看呢。

結果關起門來,李大導一黑臉(他那張臉,本來已經長得夠黑的),凶相畢露,叫助手監製,幾乎霸王硬上弓,就是要狄娜脫個一絲不掛。

那場戲,在現場,再女強人,胳膊終究扳不過大腿,狄娜淚水汪汪的,只有就範。狄娜女士以後許多年,恨透了李黑子,心靈留下創傷。

中西文化有別。西方的電影,講究含蓄,不追求赤裸裸色情,有美感的情色,也收貨。香港上一代人,不也都在碧麗宮看過唯美大師大衛咸美頓的《少女情懷總是詩》嗎?片中在菜花田間穿薄紗的美少女,玲瓏浮凸的若隱若現,比起麻甩佬在官涌戲院看的《人肉打樁機》,你說,那一齣戲,更有意境?

林鄭說:修例暫緩了、停止了、不再提交立法會了。香港的左膠知識份子也加入聲討,喝令要百分之百的、明確的、纖毫畢現而清晰的撤回。但是可不可以讓一個女性,保留那一點點最後的尊嚴?

女星死抓住那一角薄薄的布料不放,片場工作人員、銀幕下的觀眾,紛紛怒喝,要見全相。中西多元文化差異,我尊重,但會不會是一點點的性別霸凌呢?

台灣那宗謀殺案,公義已經無法彰顯,香港女特首,雖終獲外國勢力垂憐撐腰,覺得既脫到這層,也認了錯,英美收貨了,但在本土,卻被這樣欺負,喧吵不休,不斷叫NG,可憐啊。看來要習主席出面,主持公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