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新華網三月二十九日刊登《黃花岡七十二烈士殉難一零八周年》一文,文中有幾句《黃花岡紀念歌》詞:「看黃花岡上民族的先鋒,把生命敲響革命的血鐘……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歌詞作者鍾天心九泉有知,一定不能瞑目。
我小時在澳門宏漢小學讀書,跟音樂老師朱能活唱過這首紀念歌,歌詞至今還記憶分明:「看黃花岡上民族的先鋒,把生命敲響革命的晨鐘。正春光明媚,楊柳依依,誰忍永別父母與妻兒,爭取民族的自由與平等?誓將白骨長埋黃花岡……」革命的「晨鐘」,喚起的是無窮朝氣;革命的「血鐘」,喚起的卻是大躍進、六四屠城等血腥回憶。當然,中共嗜血,革命的晨鐘不能不變做血鐘。
「爭取民族的自由與平等」,音符是「31355|57153」,那「平等」二字,正是當年不平等條約之下民族的呼聲。現在,歌詞變成「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把「自由與平等」那五個音符硬併入四個字,更把「解放」這個中共常用詞硬加於黃花岡烈士之口,而「自由」與「解放」同義,根本是疊牀架屋。
《黃花岡紀念歌》譜曲者是馬思聰。他一九四九年留在大陸,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後來飽受批鬥,一九六七年南逃香港。鍾天心見機及時,一九四九年即來港,後來赴臺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兩人的命運,或可作海峽兩岸政治的注腳。一九八七年,鍾、馬先後在美國去世,至死看不見民族的自由與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