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印刷成實物後,接着要處理的是運書到書店,接觸讀者,而「物流」這步,往往是獨立出版面對的最大難題。丁南僑慨嘆,很辛苦才出版到一本書,這本書他們覺得精采、重要、值得讀者閱讀,卻因為物流問題而令讀者沒有渠道接觸這本書,會很可惜。
接任社長後,丁南僑經常面對物流問題,其中包括聯合出版集團旗下的書店門市三聯、中華、商務從不向他們取傘運的書,而三中商的門市,分店數量佔了全港近半書店。傘運前,進一步的一半銷量來自三中商,傘運後,進一步更依賴獨立書店和學校等銷書途徑。最近出版的《六四十問》,他們也向三中商發了宣傳,但截稿前,三中商仍未向他們購入此書。
現時,包括三中商在內,全港共有逾百間書店,一般來說,每間書店只會購入數本同一書籍,而書店的位置分散,於是,大部份出版社皆經物流公司送書到書店,而把書運送到物流公司的書倉,也同時解決了獨立出版社存書空間有限的問題。97年,進一步經營之初,因有股東朋友不是朝九晚五工作,又有一輛七人車,可代為處理物流,甚至幫助其他小出版社送書。後來「資源無了」,丁南僑因為三中商在全港也有分店,就希望經聯合物流發書給三中商,可是,當時他們並沒有收到任何定單,這是2017年,進一步很快跟聯合物流終止合約,從此又再親自處理物流。
丁南僑認為,他們自行處理物流,甚至比物流公司做得更好。他們的處理方法是儲夠一定定單,再聘用兼職員工,親自送書到書店。丁南僑也試過拿着行李箱到樓上書店送書。有時,一間位於屯門的書店只向他們取三本書,他們照送,雖然以人力和交通成本來說非常貴,但他們希望書本可以給更多讀者看見。
聯合物流北遷 出版社拒送中
羅樂敏表示,水煮魚文化也曾考慮親自處理物流,但僱用人手親自送書的成本很高,工作量亦大,這樣賣書的收入補貼不到聘用人手的人工。所以,他們如同很多本地出版社,都把出版物交給聯合物流發行。據聯合物流官方網頁,其代理出版社數量逾400間(包括聯合出版集團旗下成員)。不過,水煮魚出版的部份題材如《傘托邦》,他們會親自送到幾間獨立書店賣。
羅樂敏表示,選用聯合物流,是因為經它發行到三中商後,出版物可接觸到更多讀者,這對冷門書籍和新作者的作品都很重要。而三中商旗下一些書店,如長期放置一櫃本地文學書的中大商務,對她來說也是「重要書店」。
不過,因聯合物流搬倉到廣州,令水煮魚堅決轉發行商,因書籍在印起後要先「送中」再送回香港。「真是不想把書放在大陸。」羅樂敏認為,把書放在大陸要面對很大的不穩定性,「它可能現在收了我的書,或對於我們的內容或編輯有甚麼指控時,這些我們也不想發生,也不想因為擔心這些而影響了我們出版的內容。」
三中商不重視非主流書籍
不經聯合物流,本地尚有其他物流公司,其中一間是獨立出版社視為友好的里人文化,他們發行的八成書籍也是本地獨立出版。對於聯合搬倉,里人文化業務部經理梁裕基表示,僅從物流業的實際運作考慮,搬倉到大陸也令運送流程複雜了很多,補貨不夠順暢,會直接影響書籍銷量,而運輸成本增加,也變相增加了小出版社的經營困難,更重要是:「把書搬到這麼遠,我的立場是很不方便。」
從前,里人文化主要發行台灣書籍,直至2016年,才漸漸轉為發行本地獨立出版物,原因是獨立出版有很多內容和設計都很好的書,卻缺乏發行渠道。梁裕基視自己為書籍推銷員,把書帶到書店的同時,也會向書店介紹書籍內容,希望為書爭取一個更好或更適合的擺放位置。
一切,都是為了多一個讀者看見這本書。也所以,獨立出版社和作者仍然希望三中商可以賣他們的書。丁南僑說:「我最關心的是我和讀者的關係,它始終是一個主流的銷售點,很多人逛書店只逛它們。」
不過,書本「進駐」三中商後,曝光的成效有多大呢?去年,可洛到三中商找一本出版兩個月的小說,是新作者經獨立出版社所出版的書,他在網上查過門市有書,而他的概念裏,出版兩個月仍是新書,可是當他到門市找書時,卻在新書檯找不到、書架上也找不到,他問店員,店員花了很長時間找書架下的櫃桶,又找了書倉,才替他找到這一本書。他一心打算進書店買這本書,但等待店員找書時,他想放棄買書。
丁南僑認為,三中商作為香港極具佔據性的書店和發行商,因政治原因而令讀者無法接觸某些資訊,是侮辱了出版的意義。而可洛則發現,即使一本不涉及敏感題材的文學小說,成功發行到三中商了,「是否容易買到?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