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
尼泊爾北部安娜普納山脈曼南地區,有一座金字塔形的雪峯,名曰皮桑(Pisang Peak),海拔6,091米的皮桑峯,1955年由一名德國探險家首登,根據尼泊爾攀山協會(NMA)對喜馬拉雅山區諸峯攀登難度的分類準則,只屬B級,俗稱「徒步級」(Trekking Peak),即是海拔7,000米以下、毋須或只需基本攀登技術也可登頂的山峯,皮桑峯本屬前者,2005年一場大雪崩,毀了峯南的登頂舊路,現時峯西的新路線,因為需要克服懸貼西脊山壁的冰川,得具備一定技術,並配備冰斧冰爪。雖然只屬「徒步級」,皮桑峯卻因山難而聞名,1994年,德國登山隊伍一行十一人登頂後,下山時在一500米高冰封陡坡失足滑落,由於整隊人以結繩串聯,結果全體遭難,成為尼泊爾第三嚴重山難事故。
尼泊爾十五座徒步級山峯之中,相比起熱門的島峯(Island Peak)和祖魯西峯(Chulu West),皮桑峯較少人攀登,峯南瑪斯揚第河谷登山口的同名小村,卻是安娜普立大環徒步路線必經之路。旅程的第五天,從曼南地區的行政首府查美(Chame)出發往皮桑,沿着河谷走,山路在瑪斯揚第河右岸森林中蜿蜒,美麗的藍穹喜馬(Lamjung Himal)雪峯從山脊線後露出來,前面是安娜普納二號峯,一直陪伴上路。穿過泰勒古(Talekhu)與巴坦(Bhratang)村的蘋果園,走過河谷垂直岩牆上挖鑿出來的棧道,眼前是一片面積廣闊且高聳的岩牆,Swarga Dwar,有「天堂大門」的意思。Swarga是印度教和佛教概念,「須彌山」雲層之上的六層天堂。這是當地信奉佛教的古隆族人的聖地,岩牆腳下,是歷代祖先的墓葬區。
藍天雪峯襯藏廟 鮮明奪目
午後不久,便抵皮桑的村口石門,落腳的旅館在村旁山坡上,先要走一道長長的木梯,這裏已是海拔3,250米的高度,雖然沒有特別的高山反應,走完這道木梯,也不免有點氣喘。旅館屹立山坡上,可飽覽皮桑雪峯和上皮桑村的景色,爬點樓梯,也是值得的。
午後陽光仍然燦爛,時間還早,決定到河谷對岸的上皮桑村走走。上皮桑的村舍建在皮桑峯西南麓下一座山崗之上,海拔比下皮桑村高出不足100米,要探訪山崗頂上的烏根哲楚確林寺(Urgen Thekcho Chholing Gumpa),得再爬升約50米,走上去,仍得花點氣力。跟低地的古隆族不同,當地的語言以至文化,均較接近藏族,經幡飛揚的上皮桑,是一條典型藏式山村,石頭和板岩搭建的平頂房屋,層層叠叠地聚集在山坡上。村舍上層住人,最下層是馬槽和牛棚。村中石板小路、石門、佛塔、轉經筒、馬尼牆,一應俱全,保持着原本古樸的面貌。
登上了崗頂上的藏廟,色彩鮮明的木建築,是1999年重建的,在藍天和雪峯的襯托下,份外奪目。海拔3,367米的烏根哲楚確林寺,是曼南地區著名的藏傳佛教噶舉派寺院,大殿上釋迦牟尼佛金身居中,左邊右邊分別是觀世音菩薩與蓮花生大士。噶舉派寺院向以瑰麗壁畫藝術馳名,聽寺中喇嘛解說牆上的壁畫,可惜大師說的英語我不大聽得明白,幸好對藏傳佛教略有認識,總算看得明白。
從寺院大殿大門的台階俯瞰,整個瑪斯揚第河谷和下皮桑村盡收眼底,遠處Swarga Dwar「天堂大門」那壯觀的巨岩牆,比在山下的時候看得更清楚了。太陽西漸,讓處於逆光位置的安娜普納雪峯群透出神秘的藍色,只有尖上小部份,染上落日金光。黃昏的烏根哲楚確林寺,天地間似乎只剩下藍與金這兩種色彩,一切將重歸於寂靜,星河如鑲滿碎鑽的帷幔,在東面悄然升起。河山壯麗,僧侶能在此靈修,是何等幸福的事,但瞬即又想,就算自己有機會留下靈修,當日與夜均被如此壯美山色包圍,愛山者若我,恐怕也無法專心悟道吧。
日落後的上皮桑,天色雖不至於立刻變得漆黑,但溫度急降,也開始起風,是時候下山了。一輪急奔,從上皮桑村回到旅館,只用了18分鐘,也不覺氣喘。上山像死狗,但下山嘛,依然是我的強項。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